“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举行决赛
参赛选手在展板前合影。摄影 青年报记者吴恺
日前,115项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项目齐聚华东理工大学,参与2018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决赛。
今年大赛以“改革再出发·青春共奋斗”为主题,吸引了很多硕博士研究生组团参加,视野也越发开阔,项目既有聚焦“中国速度”、乡村振兴、改革开放40年,也会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
学生为“中国速度”献策
此次大赛设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两大赛事模块。社会服务类侧重公益性、服务性,设立了理论普及宣讲、国情社情观察、依法治国宣讲、改革开放40周年专项实践等重点主题;社会调研类主要围绕国家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热点问题开展实证调查,从大学生的视角观察社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重点设立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精细化管理、上海“四大品牌”等调查方向。
9月,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开通运营,上海和香港正式跨入了高铁直通时代。上海交通大学以研究生为主的团队早就关注到了“中国速度”,此次带着《复兴路上的“中国速度”——高铁枢纽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研究》项目来到决赛现场。
这些来自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隧道工程专业的学生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铁已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快速路”,但总体上高铁车站周边区域整体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高铁枢纽建设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很好地相互促进。
团队成员李凯薇走访了上海虹桥枢纽,作为交通运输工程研二学生,她发现,高铁、地铁、航空、客运等各种交通方式在虹桥枢纽有统一管理,换乘衔接十分便利。候车厅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客流高峰和平峰的能力。
她还觉得客流引导做得很到位,无论是搭乘哪种交通工具,能从各种标识和工作人员的引导中得到答案。而北京南站的指示牌做得就没那么人性化,“比如有些指示会贴在高大柱子上一个不起眼的位置。”
针对上海高铁枢纽面临的“海铁联运的基础不完善”等问题,小组成员提出了优化与浦东机场、迪士尼等国际性功能区联通,推进国际化,激发“中欧班列”的活力等建议。
除了上海,小组成员还前往北部城市北京、中部城市群郑州、武汉等,一共走访了7省7市共27家单位,通过专家访谈、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总结现存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这次实践让我认识了交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需求,觉得自己有义务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到高铁的建设事业中。”李凯薇说道。
115个优秀实践项目入围决赛
大赛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团市委和市学联联合主办,华东理工大学承办。
大赛也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吸引了全市大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很多硕博士研究生组团参加,不少高校的知名教授还担任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亲自带领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和调研。
主办方还特别邀请了市建交委、司法局、科委、卫计委等16家委办局提供了51个课题项目供大学生竞标,并安排相关业务处室负责老师为项目提供实践指导,引导“95后”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公共事务。
大赛自启动以来,全市50多所高校的8000多支实践队伍奔赴祖国各地,进行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大学生的关注视野也越发开阔,有些项目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进程,如华东政法大学《四十个人的四十年——与改革开放同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1978-2018: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生活与社会记忆》等,通过调研、访谈,拍摄纪录片等形式,从“95后”的视角去感知改革开放的成果。
华东理工大学《“彩云之南筑梦寻甸”——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内生动力激励研究与精神扶贫实践》、同济大学《“济同心结筑乡村梦”——同济梦想教室》等项目则将目光投向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外来建设者等。
根据大赛章程,共有53家高校推荐申报的358个社会实践项目入围市级比赛。经10月10日复赛选拔,共有社会服务类项目62项、社会调查类项目53项,共计115项项目闯入决赛现场答辩环节。决赛评委由高校教授、相关委办局专家及媒体记者组成,他们在遴选优秀项目的同时,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专业的指导和悉心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