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岁上海市民终身学习基本状况“白皮书”出炉
一份上海15-65岁市民终身学习基本状况的“白皮书”出炉!昨天上午,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研究”成果发布会在上海开放大学举行。经过四年调查研究,项目组发布了多项基于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其中多组对比数据,读来令人玩味。
此次调研发现,在终身学习需求的“学习愿望强度”这一指标上,上海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学习愿望增强的趋势。究竟哪个年龄段的市民学习愿望强度最高?答案是:56岁至65岁年龄段的市民!不过,在教育支付能力方面,上海呈现的却是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
上海正步入深度老龄化,部分老年人的终身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在此次调研中得以清晰呈现。如项目负责人所言,调研的初衷不仅是为对上海人力资源储备情况进行抽样、摸底,更重要的是,希望建立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的数据库,为政府终身教育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优化提供“精准导航”。
35岁后市民终身学习能力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借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测试),上海教育一度扬名海外,两度在PISA测试中夺冠,且在国际教育版图上找到了自己的坐标。
不过,PISA测试的主要对象是15岁学生(相当于中国初二或初三学生)。人们不禁要问,一个人在15岁之后,从16岁至65岁这个年龄段,他们的终身学习需求和能力是怎样的?上海的表现又如何?故此,昨天发布的“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研究”也被学界人士称为“成人版PISA”。
调研显示,整体上,29.9%上海市民具有“较强”或“强烈”的学习需求。16-25岁和26-35岁年龄组学习需求“强”或“较强”的市民比例最高,分别为41%和44%。但随着年龄增长,市民中需求强烈者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在终身学习能力方面,各年龄段中,26-35岁阶段市民的终身学习能力最强(该人群中,有近40.9%达到“强”或“较强”水平),35岁之后市民终身学习能力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在个人福祉方面,终身学习能力越强的人群,自我报告生活幸福的比例更高。
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项目组负责人胡卫介绍,此次调研的一大亮点是,充分借鉴吸收了国际前沿研究的经验与方法,研制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上海特色的监测“标尺”,创新了终身学习需求监测的理论体系。
此次调研中,也有一些指标读来鼓舞人心。项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侯定凯介绍,在反映从业人员创新素养的指标上,通过与OECD相关研究比较,上海26岁至35岁从业人员在“与新产品、新服务保持同步”“喜欢对困难问题刨根问底”“喜欢探究不同观点是如何达成一致的”等单项指标上的表现,均高于OECD国家的整体平均水平。但在一些反映创新素养的综合性指标上,无论是上海的年轻人还是调研总样本的表现,都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存在显著差距。
公共学习设施高满意率低利用率,说明什么
对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和能力的监测,也为政府在公共教育资源领域的供给提供决策参考。
此次调研发现,43%市民认为政府提供的学习资源充足。市民对社区学院、社区文化中心、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教育和文化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8.3%、98.7%、98.4%、99.2%、99.3%。
但是,与“高满意度”形成对照的,是这些设施实际的“低利用率”。市民“经常”或“偶尔”利用这些设施的比例不到50%,而从来不利用这些设施的比例在40%以上。
另外,上海市民家中藏书量偏低,74%的市民家中藏书不超过50本。另外,“藏而不读”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在各类妨碍市民参加学习或培训的因素中,“工作太忙”为最主要原因(占36.8%),其次为“家庭事务无法脱身”(占18.9%)和“课程时间或地点不便”(占16.1%)。
“在推进终身教育方面,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经过多年努力,哪些方面我们取得了成绩,哪些方面还有不足、有待提高,这次的调研给了我们精确的反馈。”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指出。对上海来说,构建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的长效运行机制,已成为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夯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据悉,下一阶段,本市将逐步形成功能完善、开放共享、多渠道采集的大数据平台,构建终身学习评价促进终身教育政策调整的良性互动机制,争取为提升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