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外童书界打造“上海样本”
拖着行李箱来囤书的家长、盘坐在地毯上专注翻阅的小学生、从外地赶来“追”国际童书界大咖的忠实读者、欧美日韩各地版权经理人洽谈合作……一张张热切的面孔构成了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的动人风景。为期三天的上海童书展前天闭幕,吸引了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家展商,迎来超3万名中外观众逛展。
今年是上海国际童书展与世界知名的博洛尼亚童书展合作第一年,强强联手之下,无论展区布置还是功能划分都比往届有更大提升。从2013年首届举办至今,六年内上海童书展海内外参展商从150多家增至今年的367家,其中海外展商数量达194家,同比增长100%;参展中外最新童书品种从5万多种攀升到今年的6万多种,其中外来童书约2万种;阅读推广和专业交流活动从100多场增至230多场。一系列数据充分表明,上海国际童书展正如少年般茁壮成长,为本土原创作家、插画家投来一束束聚光灯,日益推动优秀童书的创作、出版、阅读,也为中国童书出版业走出去、引进来搭建了交流交易平台。
搭建贯通童书创作、出版乃至跨界融合的产业上下游范式
“全世界读者对于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应该让更多全世界小读者受惠。”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欧尼可夫十分看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魅力。他近年陆续与中国作家联手,创作了《十二生肖谁第一》《斗年兽》《布莱梅乐队》《熊梦蝶·蝶梦熊》《神笔马良》等绘本。欧尼可夫亮相的“插画师生存角”,是上海童书展一处新辟的角落,成为同行汇聚、业内切磋的好去处。
事实上,经过数年培育,童书展同期举办的一系列论坛、评奖、大赛、作品发布、作家交流等活动,在国内出版界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品牌效应突显。英国麦克米伦童书出版社执行出版人贝琳达·拉斯穆森,对上海童书展的专业程度赞不绝口:“上海童书展通过授权区、版权代理区、扶持各国青年插画师的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家大赛等板块设置,搭建了贯通创作、出版乃至跨界融合的产业上下游范式。”
从产品经营到版权经营,国内的童书出版人正站在新的机遇起点。本届书展经过三天的沟通洽谈,国内外出版界参展商收获和成果颇丰。比如,少年儿童出版社签署了17种图书版权输出协议,老经典《三毛流浪记》有了意大利语版,新IP《小熊包子》开口“说”韩语和阿拉伯语。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与影业巨头推出“梦工场经典电影双语阅读”系列新书,由中国风浓郁的《功夫熊猫》双语版打头阵。牛津大学出版社开启和维亚康姆尼克消费品的合作项目,未来数年内合作推出面向3-6岁学生的英语教学课程。
“慢工出细活”的精品理念渐成业内共识
经过“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国内少儿出版走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当口。上海童书展发布的《中国少儿出版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近十年我国少儿图书市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中国大众图书领域最重要的增长驱动力,少儿图书在大众市场的码洋占比从12%上升至24.6%,码洋规模从39.47亿元上升至197.59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9%。去年少儿图书对图书零售市场的增长贡献率高达近38%,远高于其他种类。
如今,少儿出版堪称出版业竞争最激烈、也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新的参与者不断涌入。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累计又有近百个童书品牌创立,从知名出版机构中分立出来的子品牌,就有小中信、小读客、小活字、读小库、奇想国、魔法象、未小读、小博集等数十余家,未来市场将不断分化,品牌化成为必然趋势。一些童书品牌通过爆款IP快速抢滩市场,新力量的进入加速了少儿出版竞争主体的优胜劣汰。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说,如何构建童书优质内容价值的共生圈,将传统出版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合,成为内容价值链上的关键一环。
资深出版人卢俊认为,打开眼界的中国家庭不仅希望孩子吸收全球教育的精华,也更加在意孩子是否可以立足本土、拥有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本土原创力量在上海童书展集结,一批中国作家、插画家捧出力作,缤纷多彩的中国文化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文化吸引力,“慢工出细活”的精品理念渐成业内共识。无论是张宁《乌龟一家去看海》等原创绘本运用布艺拼贴元素,尽显东方美学,还是曹文轩、萧萍、彭学军、王璐琪等儿童文学作家深耕现实题材,都在童书展的平台上收获了专业读者的关注。
有时,慢并不一定是坏事。在“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国际儿童文学创作新趋势”论坛中,法国童书出版社开心学校出版社创始人兼总编辑阿瑟霍布施密特说:“在英美等国,儿童图书占整个图书市场的比重可以达到37%,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只有24%。市场并未饱和,相反还有很大潜力。”在他看来,童书市场度过了“饥饿期”后,面对越来越“挑剔”的读者,扎根本土、追求个性、精耕细作,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