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知识导航 图书馆加速转型

2018/12/24 13:54:22    来源:文汇报    作者:樊丽萍    选稿:蒋昕婕

  大数据时代来临,几乎所有传统图书馆都在转型路上狂奔。未来,除了丰富的馆藏,好的图书馆应该具备哪些功能,为读者提供哪些服务?

  “过去,大多数图书馆提供的是‘被动服务’,一大堆文献、数据库静态地摆放在那里,等着读者上门查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图书馆必须具备主动服务的功能,让静态的知识活起来,深入创新、科研的全过程。”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18学术年会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总编陆达介绍,包括大学图书馆在内的科教类图书馆,今后的主要目标就是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让知识服务全面嵌入科研和教学。

  就像现在很多人开车离不开导航,未来面对海量信息,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从某种程度来说,将是精准的知识导航。

  新型图书馆离不开“聪明的大脑”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科研的“范式革命”正在发生。要跟上科研和创新的节奏,未来的新型图书馆离不开一颗“聪明的大脑”。用陆达的话说,这颗“聪明的大脑”,就是一体化的科教大数据中心。

  简单地说,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图书馆可以针对馆藏文献和资料库等学术资源建立知识图谱。就像论文会标注关键词,通过计算机的自动识别和分类,可实现比人工分拣和标注层次丰富得多的词条标引。在构建“知识元”的基础上建立知识图谱,图书馆能为读者和用户提供“知识导航”,这种全新服务契合未来人们的学习、科研和创新模式。

  从图书馆学的角度来看,支持用户开展深度学习,图书馆首先要具备分析用户行为的能力,以此支持个性化、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知识推荐,主动提供全面、关联、智能的深度知识服务。陆达认为,今后图书馆对很多用户来说不仅是搜索资料的地方,也将是产生研究课题、寻找合作伙伴的地方。

  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差距在后面的链接

  大数据时代,期刊的出版模式也在经历变革。陆达说,过去的科技传播通常需要三步:首先是科研创新,其次是编辑出版,最后是信息传播。而现在,信息传播的起点大大提前了:在科研创新的初级阶段,学者还没有形成论文,但已产生了大量阶段性成果,并通过数据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数据出版”,“相当于把科研成果提前发表了”。

  除了出版提速,国内外一流期刊在增强出版方面的差距也较为明显。所谓“增强出版”,其核心价值就是通过链接,把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一篇文章发表出去,以增强作者表达的空间。“增强出版在国外已常态化,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基本都采用这样的方式。但在国内,这种出版方式还属于凤毛麟角。”陆达谈到,国内外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论文以外的附加内容方面有很大区别。而“增强出版”所要增强的,主要也是指这部分内容。

  “同样是发表论文,差距不在主体部分,而在后面的链接上。从创新价值的传递角度而言,原始数据相当关键。”陆达说,“互联网+大数据”正在对图书馆、学术期刊等机构的知识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未来,包括知识生产、整合、传播、扩散和利用在内的知识产业链必须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