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二次实验”不是一味“平衡丹”
“一个孩子照书养,两个孩子照猪养。”“全面二孩”时代来临,家长的教育需求和教育方法发生了微妙变化——教育资源要重新配置,压力之下,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往往更甚。
在与众多二孩家庭父母接触中,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处一个屋檐下,同样的父母,在对老大老二两个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有些家庭甚至差异巨大。
这或许是因为,处在一条育儿跑道上的家长,总是望着其他跑道上的风景。而二娃的诞生,则为父母的育儿提供了“二次实验”的可能。
多娃家庭的养育法则:“方便”至上
独生子女时代,家里唯一的宝贝享受着父母和隔代亲人总共六个大人的关怀,独占所有资源;二孩时代,这一切随着另一个小家伙的诞生而被打破:家长们的注意力开始分散,资源也要进行重新分配,育儿压力成倍增长。在“手忙脚乱”的二孩养育中,家长们常常做出“妥协”——怎么“方便”怎么来。
80后钟爸爸是一名中学体育老师,十年前,他和太太迎来了第一个儿子,开放二孩后,他们一直想圆“儿女双全”的梦。可意外的是,贴心小棉袄没有来,反而来了对“臭小子”双胞胎。
从此,“鸡飞狗跳”的日子开始了。三个男孩在家的“噪音”特别多,前一分钟是吵架声,下一分钟就是哭闹声,这时夫妻俩和大儿子只能停下手中的事去客厅“拉架”。同住了十几年的老邻居有时也不堪其扰,上门“抗议”,搞得夫妻俩很不好意思。
对这个拥有三个男娃的家庭来说,“方便”是最大的育儿准则。上学,方便第一,所以无论是十岁老大,还是今年四岁的老二、老三,都是就近入学。养育,也是方便第一:平时周一到周五,两个“小的”住在爷爷家;每天下班后,夫妻俩接了老大去爷爷家蹭饭;周末,则是一家五口的团聚日。
“在我们家,老大算是圈养,两个小的则是放养。”钟爸爸说,养老大的时候,自己什么都不懂,只能“照书养”。比如,平时总担心孩子受凉,所以给他穿很多衣服,后来孩子身体反而比较弱;又比如,老大小的时候总是抱在手里,从学走路到平时吃饭,每件事都小心翼翼。“养了两个小的就有经验了,只要不受伤,随他们自己玩,摔倒也不扶,俩人爬起来拍拍灰,继续玩。”
家有俩男宝的80后“辣妈”静一,也对此深有体会。大学毕业后,静一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当地公务员。随着两个儿子的到来,这位“女强人”把心思全都放在了两个孩子身上,别人换个尿布她都不放心。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静一内心的焦虑与日俱增:“如果只有一个孩子,肯定会把所有的资源都倾注在他身上。可如今,要支付两个孩子上民办学校、报名各种培训班的费用,负担可想而知,所以资源只能合理分配。”
几年下来,静一从原本最繁忙的部门,调整到相对轻松的工作岗位。“随便单位怎么改革,我就一个要求:别耽误我接孩子放学就行。”
从“鸡血妈妈”到“佛系妈妈”,让孩子随性成长
全职太太在二孩家庭中并不鲜见,其中还有一些是“海归妈妈”。在东西方教育理念的碰撞中,这些妈妈的焦虑也不少。尤其是,当夫妻两人的教育理念发生分歧,怎么管娃时常成为家庭不和谐的前奏曲。
五年前,二孩妈妈微微(化名)带着全家从国外搬回上海定居,那时大儿子默默(化名)刚上幼儿园中班,小女儿才两岁。微微回忆说,在美国幼儿园,孩子们以游戏为主,比较看重的是生活自理能力,至于计算、诗词等等,儿子一概不知。
回国后,为了熟悉国内教育情况,微微加入了几个家长群。“刚进去时有点震惊,家长们讨论的都是到哪里补课,原来国内孩子的竞争,从幼儿园就吹响了号角。”看了几天,微微坐不住了,便给孩子报了英语培训班。结果,老师认为默默的英文水平已经超越了同龄人,建议孩子学学思维训练。
于是,她从网上买来了相关数学书,自己当起了老师。“我每天学习半天,再辅导孩子两小时。”微微说,因为幼儿园的数学教材都制作得精美有趣,默默并没有显示出不耐烦。
几个月后,默默在小学一年级组的数学大王奥数比赛中摘得了一等奖。幼儿园大班时,默默参加某培训机构的内部测评,直接被选入“超常班”。凭借在数学上的天赋,默默顺利考入普陀区一所民办小学,并分别在小学一年级、小学四年级时跳级。如今十岁的他,已经是一名初中预备班学生了。
与默默的“鸡血教育”完全不同,妹妹的养育方式却十分“佛系”。用微微的话来说,女儿已经上了小学二年级,加减乘除有时还分不清楚。“女孩子没必要那么辛苦,而且尝试了几次后,我发现妹妹不是学奥数的那块料。”
“一个孩子有天赋,一个孩子相对普通。”这样的现实,对于微微来说是育儿中必须面对的难题。而微微教育思路的转变,源于夫妻俩一直以来的教育理念的冲突。“我先生觉得,孩子从小应多接触艺术和人文方面的知识,开开心心成长就好。被逼着学习,实在没必要。”
因为理念不同,夫妻俩隔三差五就会为孩子吵架。今年,默默升入初中。在爸爸的坚持下,默默退掉了所有培训班。“这样,他有更多时间来运动、读自己喜欢的书,还有更多时间思考。”微微说,现在的默默明显开心了许多,家庭也和谐了,爸爸也会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做纸偶、排话剧。
没有一种可以复制的完美育儿模板
北京时间下午三点半,大洋彼岸的旧金山已临近午夜。陈妈妈在家招待完客人,嘱咐高三的大女儿和小学三年级的小女儿上床睡觉。四年前,她办理了移民,把大女儿从上海送到了旧金山。今年暑假,她又带着8岁的小女儿正式转入当地的一所私立学校,多年来的奔波终于结束了。
“现在想来,我觉得这个决定是对的,但也有后悔的地方。因为过去两年,为了顾及幼女和事业,我一直住在上海,只能让大女儿在异国独自生活。”和很多二孩家庭一样,这对父母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平衡对两个孩子的照顾和精力。
陈家的两姐妹相差九岁。陈妈妈说,“年龄差”让这对姐妹看起来不太像姐妹,“姐姐更像个‘小妈妈’,她会细心地照顾妹妹,也会给她讲道理。”但从性格上来说,姐妹俩完全不像,这不仅源自成长环境的差别,更是家庭教育期待的差异所致。
陈妈妈坦言,他们从小对大女儿比较严格,要求她“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还劝诫她“吃亏就是占便宜”,孩子“一板一眼”地长大,尽管温和谦逊,但是性格有些内向。那时候,第一次为人父母的他们对这个孩子抱以很大期待,希望她至少读到硕士,希望她事业有成。自从有了第二个孩子,他们的想法有些变化。“我现在只希望小女儿随性成长,做一个开心的人。”在这样的氛围下,妹妹从小性格比较开朗。
在很多二孩家庭,大宝常常会成为父母的育儿“模板”和对照,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试错”。因为第一次为人父母总会犯一些“技巧生疏”的错误,也难免会走些弯路,而这些错误可以在二宝身上纠正。
“把大宝送到公办学校是个后悔的决定,眼看小宝就要读书了,我们的目标就是民办。”说这话时,二孩妈妈何念(化名)斩钉截铁。原本,他们一家住在浦东,对口的是一所知名公办小学。随着弟弟的出生,夫妻俩觉得浦东的房子住不下了,一咬牙在闵行购买了一间稍大的房子。
让夫妻俩心里“咯噔”的是,房子面积虽然大了,可对口的是一所普通公办小学。“想来上海的教育质量都不错,尽管当初纠结了一下,我们还是把孩子送入了这所家门口的学校。”而何念的焦虑也由此开始了。
她发现,与民办学校的孩子相比,大宝班级里的学业压力确实不重,学的东西也不多。“这样下去,我们不是跟民办学校的孩子差距越来越大了吗?”于是,夫妻俩“火力全开”,为孩子报了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等培训班,家长和孩子的休息时间,不是在培训班补课,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
几年下来,大宝的成绩在班级里虽然不差,可夫妻俩仍旧很担心。“小升初是与民办学校的孩子同台竞争,而孩子在同龄人中的竞争力,在考试面前就是个谜。”何念说,当年让大宝放弃了优质学校,是夫妻俩这几年来最后悔的事情。
眼看着,二宝即将升入小学。这次,夫妻俩决定要么搬回浦东小房子住,要么让孩子去考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抓得紧,我们课外的压力或许不会这么重,孩子对学习的抗拒心理也许能减轻不少。”
教育专家表示,天下没有任何一种育儿模板是完美且可以复制的,二孩教育不是“后悔药”和“平衡丹”,家长要有更多时间来观察和陪伴孩子,为每个成长中的生命找到最适合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