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在综艺档再现“流行体质”
点评嘉宾王立群教授为第四季冠军陈更颁奖。(均节目组供图)视觉设计:李洁
收视数据仅次于《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再次证明了它播一季火一季的“流行体质”。
当晚,“四朝元老”陈更迎战两期擂主孙晓婧,一个是北京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博士生,研究机器人;一个来自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日常“望星空”。从主持人到观众,形容这场决赛为“神仙打架”。乍一看,两位工科博士生的所学所专都与诗词相去甚远,但她们爱诗、读诗、用诗的模样,恰是诗词“活”在今天、“浸”入生活的上佳例证。
听听亚军孙晓婧的参赛感言,“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个中高远志、淡泊心,在今天快节奏、碎片化甚至有时充斥功利心的阅读语境里,尤显珍贵。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落幕,它之所以一季更比一季火,无非说透了一些本质——今天的我们该怎样正确地理解和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诗心不分文理,本质是体现人类文明的爱美向善之心
理工科学霸多了——这是观众对第四季最直观的印象之一。一个通常被认为文科生会更胜一筹的领域,却成了理工生的“神仙打架”。冠亚军之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师、导弹工艺员、核电站高级操作员、海洋采油工程师等,百人团里卧虎藏龙。
是理科生成绩更优秀、心理素质更强?这绝对是个误解。单以第四季节目为例,理工生冒尖的不少,拥有文史哲背景的同样可观,而源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更不胜枚举,他们共同补充了诗词的“人际圈”。参赛选手最小的5岁,最大的71岁,遍布33个行业。他们中,有把业余时间都交付诗词的猪肉生鲜售货员,有在飞行途中传播诗词美的川航副机长,有平均每天爬56层楼用诗词自我鼓劲的自来水抄表员,加之第三季冠军“外卖小哥”雷海为,当生动的人从一个个与诗词无关的行业走来,与其说这是理科生的主场,莫如看成,它是一幅当代中国爱诗人的小小群像图。
节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告诉记者:“从《诗经》《楚辞》的时代开始,诗词就并非‘有用’的代名词。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咏歌之’,从古至今,除了唐朝有很短的一个时期曾以诗作为进士科目考题,其余时间诗仅仅是雅言。”在她看来,诗词之雅在名利场上是“无用”的,但于涵养人心,却是“堪当大用”的。
所谓“诗心”,本质上是“体现人类文明的爱美向善之心”;诗心被唤醒,本质上验证了诗词能启发人类情感、心智,丰富人们对世界感知的能力。
读懂了这层真谛,就不难理解孙晓婧的诗词之路。这位山东姑娘幼时跟父亲读“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诗词拓展了她的想象,打开了她宇宙概念的启蒙;长大后,她决心用一生来仰望星空,在夜空里寻找“鹧鸪天”和“鹊桥仙”。读懂了诗心的真谛,更能理解俄罗斯小伙子为何迷上了中国诗词。大卫在节目里有妙解:“过去我见到月亮,会把它比作奶酪,而现在脑海里会浮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不止于文字之光,更折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谱
从节目制作的角度看,这一季的关键词在于“创新”。增设“绝地反击”环节,在“飞花令”基础上再加“超级飞花令”,这些都是增添节目“好看指数”的有效手段。而在视听应用题里融入古画、民乐等元素,则让诗词变得多元立体起来。能为源源不断的创新力续航,诗词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功不可没。
第四季冠军陈更特别留意到:“74岁高龄的嘉宾王立群老师每次都写了特别长的发言稿,恨不能一个问题分为十个方面来阐述。”这当然是学者严谨细致的工作方式,更能从一个侧面表现出,诗词不止于文字之光,它本质上折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光谱。
观众们发现,许多经典诗词在四季节目中反复出现,但嘉宾们的解读常说常新。比如这一季的新晋导师杨雨教授曾在一次视听题中,普及了琵琶的“冷知识”。那道题的题面是乐曲《紫竹调》,要求选手辨认出形容这一乐器的诗词。“大珠小珠落玉盘”录入初中课本,可谓尽人皆知。而杨雨绕开《琵琶行》的背景,聊到了“琵琶”本名“批把”,在“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时代,它还是种直把横弹的乐器;到唐宋年间,我们今天熟知的曲项琵琶才开始盛行,也就有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感。又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名句妇孺皆知,但嘉宾告诉观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并非原文,敦煌发现的残卷《惜樽空》本作“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再如“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大众都不陌生,嘉宾点评时不聊诗词,而是从题面东汉画像石切入。而同样以“黄鹤楼”作诗,毛泽东诗词与李白或崔颢笔下的名篇相比,有着独特气质,“那是革命家心中的黄鹤楼,是中国历史命运巨大转折点上的黄鹤楼”。
足见,诗词本身包罗万象,文学、音乐、历史、艺术、建筑等N个角度,都是它的“打开方式”。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比喻:“诗词简直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传承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