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馆“馆校合作”培养183名“青少年诠释者”
工作人员展示为配合“馆校合作”特意研发的立体书。青年报记者吴恺摄
博物馆如何展开与中小学的教育合作?在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上课,是怎样一种体验?如何开展符合教师与学生期待的馆校教育项目?上海市教委—上海科技馆2018年“馆校合作”总结大会暨共建学校授牌仪式近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会上首次公布了《上海科技馆馆校合作共建学校授牌管理办法》。
据悉,馆校合作项目全称为“利用场馆资源提升科技教师和学生能力的‘馆校合作'项目”,由上海科技馆与上海市教委合作,旨在培训一批善于利用科普场馆资源开展基础性、拓展型、研究型教学的学校教师,培养一批主动学习、敢于实践创新、富有科学精神的青少年,形成一套科普场馆与学校间可复制推广的馆校合作模式。2018年项目新增签约学校27所,共计105位“博老师”顺利结业;培养了183名合格的“青少年诠释者”;形成精品课程71个,开展了139批次的校本课程实施活动,参与师生5927人次。
三年来,上海科技馆已经与全市167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覆盖全市全部16个区,309名博老师从科技馆毕业,190个校本课程研发完成,538名学生历练成合格的青少年诠释者或者实习研究员。
2018年度,上海科技馆还首次推动了“一馆X校”子项目,为10家同行科普场馆与11所学校搭建合作桥梁。2018年9月,科技馆与自然博物馆联合多家科普场馆与共建学校,将课堂搬进博物馆,让博物馆课程走进学校,共同开启“开学第一课”。
经过三年的努力耕耘,馆校合作项目在2018年收获了累累硕果:“博老师”研习会课程成功申请为上海市级师资培训课程,“青少年科学诠释者”项目也被团市委少工部纳入2018年上海市“雏鹰杯”——“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自然生物小实验”板块,“青少年科学诠释者”项目参与了第四届全国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荣获一等奖。
2019年馆校合作项目即将开启,在原来的基础上,各个子项目的规划上也有了创新。“博老师研习会”将以研学背景下的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为主题,提倡主题式培训以及教师跨学科合作;“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将整合科研院所力量,为青少年搭建更广阔的科学展示平台;“校本课程”拟以“自然界关系探索”为主题,指导教师感受主题式校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