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科普作品埋下科学种子 科学教育应融入创新思维
图说:新书发布现场郜阳摄
上周末,《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在第147期全国新书发布厅与小读者们见面。从毕达哥拉斯到钱学森,从阿基米德到爱因斯坦,丛书选取了各个方面的先贤,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介绍了人类文明发展各个方面、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点评丛书为:创新思维的多元碰撞,科学人文的跨界融合。
新书发布结束后,丛书作者,《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接受了新民晚报记者专访,畅谈丛书编写的心路故事。
前辈点拨引思考
尹传红从小就爱读人物传记,尤其是那些提升人类文明、推动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的发展轨迹,常常给他带来触动和启示。俄裔美籍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作品更是让他受益匪浅。
2009年春,时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的陈方烈给尹传红打去电话,约他到家中小叙。见面时陈方烈告诉他,觉得他发表的人物传记故事读来挺有味道。那会儿,尹传红只当作是前辈对晚辈抬爱的客气话,可陈方烈却揪着这个“主题”不放,并向他建言,要把这件事做下去。前辈的点拨引起了尹传红的思考,自那以后,他结合自己对科技史的喜爱,更专注于人物传记故事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我也一直在摸索,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准确、精炼而又不乏生趣地描摹好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特质。”
有血有肉的人才真实
丛书以人类文明历史中涌现出的创新者们为中心,从他们发展的关键场景或重要时刻切入,以叙事性的风格展开,讲述其不同寻常的故事。“在选取人物的时候,我着眼于他们能体现创新思维的特质。”尹传红介绍。
在他看来,创作丛书并不是刻意要像小读者们呈现那种高不可攀的形象。“有血有肉的人才最真实、最有魅力和感召力。也唯有真实,才能让人产生亲近感。”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尹传红并没有花费心思去给笔下人物“穿靴戴帽”,也没有刻意回避其污点、过失。
丛书专门辟出“预言者”章节,来介绍在科幻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创新者们。他们以其独特的眼光和超出时代的思维,通过科幻小说和科学预测的方式,对未来世界进行了预言。“美国环境学家蕾切尔·路易斯·卡森的代表作《寂静的春天》就提醒人们要高度关注科技进步背后隐藏的生态代价,揭开了现代环境运动的序幕。”尹传红举例说。
科普要从娃娃抓起
在尹传红看来,孩子们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和科学家都极为相似。如果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他就会对科学产生兴趣——想知道小苗为什么会长大,抑或是阳光晒在脸上为何会发烫。这样的探寻其实也有助于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我不主张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但有些重要的方面,比如科学教育,的确该从娃娃抓起。”
科学史上,不少杰出科学家正是因为在孩童时代接触了优秀的科普、科幻读物,对科学产生了兴趣,由此走进科学的殿堂。“科普不是简单地传递、讲授和普及只是。如果我们能够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还有理性思维普及给青少年,意义会更为深远。”尹传红表示,“科普和科学教育应该有这样的高度和担当。”
据介绍,《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适合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未来,尹传红打算为丛书添加更多中国元素,他也欢迎小读者们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