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完成近30万字翻译 他们在联合国舞台书写奋斗青春
图说:《联合国概况》(第42版)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就在近日,联合国官方出版物《联合国概况》(第42版)新鲜出炉。4月10日,联合国全球传播部新闻和媒体司司长姜华将其赠送给出席联合国青年论坛的中国代表。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中文刊物的背后有着来自上海高校师生一个暑期的“疯狂”。
临危受命挑战不可能
2017年夏天,一项非比寻常的“巨无霸”任务摆在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师生面前——他们需要在3个月的期限里完成296000字的《联合国概况》英译中工作。为何选择他们?2015年,联合国时隔29年后再次发布中文版的《联合国概况》,完成翻译任务的,正是上外高级翻译学院。那是让很多上外人印象深刻并为之自豪的一段回忆,联合国官员盛赞上外高翻为联合国做出了“绝妙的、杰出的贡献”。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还将之作为礼物赠送给我国国家领导人。
基于此前合作的丰硕成果,联合国向上外高翻学院师生团队抛出了翻译《联合国概况》(第42版)的绣球。要知道,联合国的翻译任务不同于一般的翻译工作,很多内容已经形成了较为官方的表述,译者不能自由发挥,天马行空。所以这不仅仅是对译者翻译水平的考验,更要求译者严谨、细心、耐心地开展大量的查证工作。
那年夏天,曾出色完成第41版《联合国概况》翻译任务的2015级学生正处于求职和写毕业论文的双重压力下,比他们低一届的师弟师妹们拿过了“接力棒”。“之前我们还从未承担过如此巨大的、对翻译准确性要求如此高的项目,压力是肯定的。但是,在大家看来,能够参与翻译《联合国概况》这样的出版物,感到非常自豪。”回忆起接到任务时的心情,团队项目经理之一、2016级学子俞莹蕾如是说。
具有丰富翻译经验的指导教师黄协安,同样用“疯狂”二字来形容这次任务——毕竟,上一版本的翻译是全院七八十位师生参与,前后历经9个月才得以完成的。这一次,1位老师带着5位老成员和15位新成员建立的团队,能完成这一挑战吗?
疯狂暑期不能丝毫懈怠
得益于团队的“老带新”和各种“陪跑”训练,大部分成员已在此前的实践中快速成长,达到了项目的基本要求。然而面对如此周期短却要求高的项目,大家心中很清楚:需要参与者带着责任倾情投入,任何一个人的松懈都无法让项目稳步推进。
在团队的工作群里,有一张非常详细的项目分工表,从前期的文本分析、估算每人工作量,到后面的初译、互校、审校、通读,成员们逐项解决一系列问题;高度紧绷的神经、极度疲倦的眼睛,都没有打消团队成员的高涨热情。线上,每天都有几百上千条讨论记录在更新。“真是个疯狂的夏天,每个人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俞莹蕾这么描述当时的状态。
而对黄协安老师来说,他还有更大的挑战——项目前半段,他正在加拿大访学,与团队成员隔着12小时时差。但同学们都觉得,他与大家是远程无缝交流讨论。回国后顾不上倒时差,就一股脑投入到审校工作中去。对他来说,半夜两三点伏案工作是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画面了。
为确保万无一失,团队成员还当起了“福尔摩斯”,对每一个细节,都会在多方“证据”里找出最权威的,文稿也被一条条查证批注涂得密密麻麻。“在我们的团队里,没有人是绝对的权威,所有成员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并附上依据。同时,环环相扣的流程设置也督促着所有参与者严格遵守所有时间节点,交出最高质量的译文和审校稿。”俞莹蕾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在7月30日交出《概况》定稿之后,8月1日就马不停蹄地启动了两期《联合国纪事》约13万字的翻译,中间根本没有停下脚步。
再度邂逅为细节据理力争
2017年暑期就递交了中文版译文,而直到近期,这本书才现身联合国纪念品店的书架上。中间这一年多的时间去哪儿了?事实上,联合国全球传播部在收到译文后便委派部门资深专家审校。在资深专家完成审校后,再由团队成员进行中英文对照检查,检查中文是否存在增译、漏译、错别字、表述有误和数字错误等问题。
上外2016级英语笔译专业洪小彬也是团队项目经理之一。去年10月,她被推荐前往联合国纽约总部全球传播部实习。在实习期间,她参与了《联合国概况》(第42版)的最终修订和排版工作。“实习过程中,我曾为了排版和同事起了小小的争执呢!”洪小彬笑着说。是按照中文排版将每段中文的首行缩进两个字符,还是按照英文的排版习惯在每两段中文段落间空一行?经过一番努力,洪小彬的想法获得了认可,现在想来还让她感到兴奋:“最后《联合国概况》(第42版)中文段落的首行都缩进了两个字符,也算是‘里程碑式’的一大进步呢!”
据介绍,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致力于高层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通过多语种组合专业翻译高端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等方式为学子提供大量国际组织实习机会,而与国际组织稳定的伙伴关系也为上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搭建了桥梁,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定期吸收上外的优秀学子实习,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