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价值观的“盐”溶于娃娃教育之“汤”

2019/4/12 11:07:33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泠一 龚敏    选稿:蒋昕婕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孕育美好希望的时节。而教育承载着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眼下,正是升学季,择校成为不少家长关注的热点。但对于家庭和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将价值观的“盐”溶化于娃娃教育这碗“汤”中。

  德育一定要从小开始,一以贯之,朝着“大中小幼一体化”努力

  不可否认,在幼儿园甚至更早阶段的学前教育中,部分家长笃信现在培养牛娃、未来能拿绿卡的“成才论”;在培养手段上,不惜一切代价地抢跑——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名义”超负荷、灭童性、违反教育规律地给孩子进行“课外培训”,盲目地攀比,疯狂地择校。至于为谁培养,则是一片茫然。

  同时,在家长中还存在着忽视德育、鄙视劳动、把常规美育等同于考级、考证的不正常现象。

  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化培训机构,往往夸大其词、抬高其位、贬低正轨,套用所谓的“西方先进理念”来煽动年轻的家长,客观上也增加了这一群体莫名的焦虑感。我们认为,这种不正常的思维有必要得以纠正。

  对此,今年的上海教育大会给了我们深刻启发。德育一定要从小开始,并且一以贯之,要朝着“大中小幼一体化”努力,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提升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感染力,让价值观的“盐”融入知识传授的“汤”里。

  从我们的理解来说:幼,已经成为一体化德育工程的初心环节,涉及到人生第一粒钮扣的位置和基调。

  “铸魂育人”确实很有必要从娃娃抓起。娃娃,自然包括幼儿园里的孩子和小学里的“绿领巾”们。那么,如何给娃娃讲真理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同一教育阶段完全可以实现德育与美育、德育与劳育等方面横向贯通

  幼儿园完全可以启发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孩子们对于传说和历史特别感兴趣,在乌南幼儿园,我们以上海著名历史人物黄道婆的故事为线索,在园里布置了布艺空间,其中有可以直接操作的纺车,各种示范性工具,孩子、老师及家长已经完成的布品,墙上还有黄道婆事迹的壁画。这些布置生动形象地告诉孩子们——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位叫黄道婆的奶奶在上海发明了当时最高水平的纺织技术,才得以衣被天下。如果孩子们还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则可以去徐汇区的黄道婆纪念馆。这就是因地制宜,也就是充分利用地方性的爱国主义资源,对孩子进行价值观启蒙。

  关于因时制宜,现在的幼儿园孩子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包括节约用水、爱护小鸟、守护树木等概念已深入头脑。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如3月22日“世界水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以及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都可以成为因时制宜的“时”。这些教育以及进一步的案例讲解和科普活动,完全可以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载体。

  在乌南幼儿园新园区,我们利用另一组壁画——造纸术的诞生,来告诉孩子们先贤的智慧和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以及节约用纸等身边事。我们还设置了一幅鲁班壁画和手工木器活的一组工具,由此来给孩子们讲劳动光荣,进一步解释什么叫工匠精神,以及创新式的劳动对于美好生活的意义。当然上海每年都会推出道德楷模,他们都是劳动英雄和敬业模范,相关图文素材和视频资源相当丰富,也可以把这些身边楷模请进幼儿园来,与孩子面对面交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而每到升学季,家长们都渴望得到“幼小衔接”方面的指导。我们认为,这决不是单纯智育意义上的“衔接”,更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衔接,其中“德”是第一位的。如果说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衔接”,是一种价值观意义上的纵向打通,那么,在同一教育阶段完全可以实现德育与美育、德育与劳育等方面的横向贯通。

  比如现在提倡戏剧进校园,提倡传承上海方言,让幼儿园的孩子亲近沪剧显然是个好办法。最近,历时八年打造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将北大毕业的上海杰出女性樊锦诗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敦煌守护生涯艺术地再现出来。如果能让孩子和家长亲密接触这台原创沪剧,其意义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