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泰和新城小学——童谣飘香 香满校园
“童谣”作为泰和新城小学多年来的艺术特色项目,传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以人为本,取法自然,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指引下,学校以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围绕“吟诵童谣启智明理”的校训和目标,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唱响
学校由童谣兴趣社团开始,到全校全面铺开、推广,逐渐形成了以童谣欣赏、创作、表演、展示等形式的学校特色。通过与德育、教学、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相结合的实践,发展童谣的育人、启智和愉悦功能,逐渐形成了学校个性化的校园文化——“童”文化,即以达到“童心灿烂、童声悠扬、童谣甜美、童真纯洁、童趣盎然、童年快乐”为主要目标的学生艺术活动。将校园“童文化”定位为学校优质艺术教育与发展的一种理念、一种气质、一种引领、一种特色、一种品牌,使“童文化”真正成为学校发展进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一种聚合力。
二、塑造
校园内,处处呈现出以“童谣”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不论是学校的各类规划、各类活动的开展,还是学校的各种基础建设都围绕“童谣”这个艺术阵地。
“艺术长廊”,一个楼层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吟诵中思辨,吟诵中提升自身道德。每一天的校园生活从精心编排的《童谣韵律操》中开始;教室里的童谣版面展示着学生创作的童谣;学校校园网站也因童谣而显得精彩纷呈。童谣亭里诵童谣,童趣池边赏荷花,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因“童谣”而染上浓烈的“童文化”色彩,散发出蓬勃向上的文化气息。
学校成立包含有多种类别的学生艺术团,以“童谣”创作、表演、展示为基础,发挥和凸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志趣,发展他们展示的舞台。
学校将“童谣”艺术教育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建立专业的教师团队,定时、定期开展各类社团活动。由朱紫娟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童谣——《什么好》在全国新体系作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泰和童谣”校本教材是学生学习童谣的基本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创作的指南。定期的校本特色的教研活动,共同探索、丰富适应儿童健康成长的教学内容,共同探究童谣(儿歌)课的教学模式。除了每周一次的校本课程教学时段,学校的童谣(儿歌)校本课程已不仅仅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更是渗透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领域。
三、收获
“童谣”特色活动,是“诗乡顾村”、“文化顾村”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我们的老师、学生参加“诗乡顾村”研讨会,宝山区“读书节”等系列活动;开展“核心价值观”“喜迎十八大”等主题童谣比赛。校本教材《童谣》入围2018年上海市专题教育网络课程、获“宝山区校本课程人文艺术一等奖”;《泰和新城小学童谣艺术特色课程活动实施方案》被评为市级优秀奖;《“童文化—泰和童谣”建设》获市教育系统校园文化优秀项目奖;上海市第四届优秀童谣征集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和优秀作品奖;上海市第四届诗歌大赛获二等奖和优秀奖;第五届全国优秀童谣征集活动获三等奖;上海市第五届优秀童谣征集评选活动获一等奖和优秀作品奖;第三届上海市优秀童谣传唱活动二等奖;“新童谣,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获“宝山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魅力项目”一等奖;5名小朋友屡获上海市“当代小诗人”称号······众多学生的作品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刊登,学生及指导老师在区、市、全国诗歌创作比赛中屡屡获奖。
四、展望
“童谣”特色项目建设让学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在探索教改的大路上,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获益非浅。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发展,进一步优化校本教材体系,设计更多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童谣活动内容,积极探求模式,积累素材,与时俱进开展教学;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培训,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课堂教学和艺术活动需要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学生激励考评机制,设置合理的表现性评价的量规,同时,搭建更多的活动平台并邀请一些专家给予学校更多指导与帮助,使学校的“童”文化建设更趋完善。
“童谣”特色项目的蓬勃地发展,必将让泰和新城小学的学生学习更快乐,让教师工作更幸福。
童谣演绎
蜗牛
三(1)张振熠
慢慢爬
慢慢爬
不着急
不停止
终有一天
能爬到
香樟树,你好
三(1)田羽伶
你好香樟树
我最喜欢你
一边新叶长
一边落叶飘
春天和秋天
都在你身上
作业
四(1)邢袁司程
作业,作业,
一座座的山。
铅笔,钢笔,
一把把的铲。
铁铲,铁铲,
努力地挖山。
终有一天,
挖出通天的路!
小事儿
三(1)陆茜蕾
系鞋带,小事儿,
扣纽扣,小事儿,
叠被子,小事儿,
擦桌子,小事儿,
现在做好小事儿,
长大能做大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