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泰和新城小学——童谣飘香 香满校园
![]()
“童谣”作为泰和新城小学多年来的艺术特色项目,传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以人为本,取法自然,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指引下,学校以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围绕“吟诵童谣启智明理”的校训和目标,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唱响
学校由童谣兴趣社团开始,到全校全面铺开、推广,逐渐形成了以童谣欣赏、创作、表演、展示等形式的学校特色。通过与德育、教学、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相结合的实践,发展童谣的育人、启智和愉悦功能,逐渐形成了学校个性化的校园文化——“童”文化,即以达到“童心灿烂、童声悠扬、童谣甜美、童真纯洁、童趣盎然、童年快乐”为主要目标的学生艺术活动。将校园“童文化”定位为学校优质艺术教育与发展的一种理念、一种气质、一种引领、一种特色、一种品牌,使“童文化”真正成为学校发展进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一种聚合力。
二、塑造
校园内,处处呈现出以“童谣”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不论是学校的各类规划、各类活动的开展,还是学校的各种基础建设都围绕“童谣”这个艺术阵地。
“艺术长廊”,一个楼层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吟诵中思辨,吟诵中提升自身道德。每一天的校园生活从精心编排的《童谣韵律操》中开始;教室里的童谣版面展示着学生创作的童谣;学校校园网站也因童谣而显得精彩纷呈。童谣亭里诵童谣,童趣池边赏荷花,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因“童谣”而染上浓烈的“童文化”色彩,散发出蓬勃向上的文化气息。
学校成立包含有多种类别的学生艺术团,以“童谣”创作、表演、展示为基础,发挥和凸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志趣,发展他们展示的舞台。
学校将“童谣”艺术教育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建立专业的教师团队,定时、定期开展各类社团活动。由朱紫娟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童谣——《什么好》在全国新体系作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泰和童谣”校本教材是学生学习童谣的基本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创作的指南。定期的校本特色的教研活动,共同探索、丰富适应儿童健康成长的教学内容,共同探究童谣(儿歌)课的教学模式。除了每周一次的校本课程教学时段,学校的童谣(儿歌)校本课程已不仅仅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更是渗透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领域。
三、收获
“童谣”特色活动,是“诗乡顾村”、“文化顾村”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我们的老师、学生参加“诗乡顾村”研讨会,宝山区“读书节”等系列活动;开展“核心价值观”“喜迎十八大”等主题童谣比赛。校本教材《童谣》入围2018年上海市专题教育网络课程、获“宝山区校本课程人文艺术一等奖”;《泰和新城小学童谣艺术特色课程活动实施方案》被评为市级优秀奖;《“童文化—泰和童谣”建设》获市教育系统校园文化优秀项目奖;上海市第四届优秀童谣征集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和优秀作品奖;上海市第四届诗歌大赛获二等奖和优秀奖;第五届全国优秀童谣征集活动获三等奖;上海市第五届优秀童谣征集评选活动获一等奖和优秀作品奖;第三届上海市优秀童谣传唱活动二等奖;“新童谣,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获“宝山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魅力项目”一等奖;5名小朋友屡获上海市“当代小诗人”称号······众多学生的作品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刊登,学生及指导老师在区、市、全国诗歌创作比赛中屡屡获奖。
四、展望
“童谣”特色项目建设让学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在探索教改的大路上,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获益非浅。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发展,进一步优化校本教材体系,设计更多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童谣活动内容,积极探求模式,积累素材,与时俱进开展教学;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培训,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课堂教学和艺术活动需要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学生激励考评机制,设置合理的表现性评价的量规,同时,搭建更多的活动平台并邀请一些专家给予学校更多指导与帮助,使学校的“童”文化建设更趋完善。
“童谣”特色项目的蓬勃地发展,必将让泰和新城小学的学生学习更快乐,让教师工作更幸福。
童谣演绎
![]()
蜗牛
三(1)张振熠
慢慢爬
慢慢爬
不着急
不停止
终有一天
能爬到
![]()
香樟树,你好
三(1)田羽伶
你好香樟树
我最喜欢你
一边新叶长
一边落叶飘
春天和秋天
都在你身上
![]()
作业
四(1)邢袁司程
作业,作业,
一座座的山。
铅笔,钢笔,
一把把的铲。
铁铲,铁铲,
努力地挖山。
终有一天,
挖出通天的路!
![]()
小事儿
三(1)陆茜蕾
系鞋带,小事儿,
扣纽扣,小事儿,
叠被子,小事儿,
擦桌子,小事儿,
现在做好小事儿,
长大能做大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