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一支童谣一片真 传唱声里来育人
"石拱桥,弯弯腰。背爷爷,背宝宝。又敬老,又爱小。石拱桥,你真好!"这是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的学子们创作和吟诵的三言童谣,它既通俗上口又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童谣,已经成为该校以文化人的一张闪亮名片。
童谣创作——填空想一想,押韵不能忘
教师先引导学生赏析单一句式童谣作品,再在此基础上,以填空形式,引导学生创作三言、五言、七言句式混搭组合型童谣。如老师将自己创作的一首《长捞竿》写在黑板上,从每句里抠掉一两个字,让学生自己琢磨上下文语境,找出合适的字词填进去。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在于不是单纯赏析作品,而是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式教学。学生在理解语义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押韵,想方设法甚至是搜肠刮肚地在大脑词库里寻找合适的答案填进空格。这些填空题无疑是对学生创作能力的训练,也是他们写出原创作品的基石。
童谣传唱——童声唱童谣,展演童真美
在学生原创童谣作品不断积聚的基础上,学校选取优秀童谣,聘请专业作曲人谱曲,让孩子们传唱自己创作的童谣,推动童谣课程由从创作向展演发展,让孩子们传唱童谣、喜爱上童谣。。如学校请来专业老师为优秀学生作品《火车与布谷鸟》谱曲,再由舞蹈老师编排舞蹈动作,使原本只能朗诵的童谣摇身一变,不仅能唱,还能跳能演。这首作品还入选了上海市首期优秀童谣展演作品,成为中山学校童谣教学中的又一个闪光点。
育人价值——娓娓讲道理,循循塑品行
童谣的可贵价值,在于它的多层次的育人功能。优秀的童谣作品,表达出学子们对生活的认知,对传统文化的体认,对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创作和传唱这样的童谣作品,能帮助学生传承文化,提升素养,陶铸性情,培育品德。
孩子们的每一首作品,几乎都取材于生活,如《小乌龟》《白云》《小闹钟》《纸船儿》……仅从题目来看就能感受到满满的纯真朴实。这些童谣里,有"我爱花,也爱草,我爱青青小树苗。不摘花,不踏草,不折树枝不乱摇"这样爱护绿植热心环保之语;有"门前篱笆旁,开满牵牛花,摘下瞧一瞧,好像小喇叭。我跟奶奶说,它是‘小喇叭’,奶奶笑哈哈,‘开始广播啦!’"这样暗含怀旧儿童广播节目的作品;还有"一条小蛇游啊游,蚂蚁看它是条龙,大象看它是条虫。不是龙,不是虫,可恶田鼠吃庄稼,蛇吃田鼠是英雄"这样富有辩证思维之作。
特色培育——童谣课程开,累累硕果盛
多年前,学校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育作用,在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送教上门的帮助下,聘请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民歌童谣专委会主任潘与庆老师,作为学校小学语文教研组的带教导师,引领学校童谣课程与教学。学校为学生童谣作品,创造发布与展演平台。学校《实践教育》校刊,专门开辟学生童谣作品登载专栏;学校的主题文化活动,经常有学生童谣作品展演。诸多优秀学生童谣作品,已被市级报刊录用,如《中学生学习报》曾经用整整一大版,刊登了中山学校十七八首童谣作品;每年都有学生获上海市精神文明办、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童谣比赛一、二等奖;还有的学生获得了全国文明办、中宣部主办的童谣比赛二等奖。
童谣,作为每周五下午"快乐活动日"的拓展课程之一,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培育学校特色、积淀学校文化的品牌课程,成为学校以文化人的闪亮名片。
童谣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