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暑假里的“小小班” 你还记得多少?
你还记得当年暑假里的“小小班”吗?这不是幼儿园里的小小班,而是暑假里同学们活动的一种形式。
暑假长达2个月,这是当年我们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那时没有暑假作业,更没有现在去校外培训机构上辅导班的事,唯一要做的就是每天到老师指定的某位同学家里去参加“小小班”活动,活动比较轻松,就是大家每天做些游戏,并把它记录下来,写些活动日记什么的。记得“小小班”活动,老师是按照区域,以四五个人为一组,按照规定的时间在某位同学家里活动。这一形式大约持续了近十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正在读小学,放暑假前,老师便开始组建“小小班”。笔者住的是幢三层楼的房子,前后有16户人家,同班的有四个同学,外加隔壁幢楼里的一位同学被编在了一个“小小班”里。每天下午一点到三点是“小小班”活动的时间,五位同学都会准时地来到一位住在三楼的同学家,老师则会不定期地到各个“小小班”来检查活动的情况。
当年的“小小班”,不同于现在的“爱心暑托班”,有专门老师管暑假作业,管午饭等,当时主要是解决家长没时间照看孩子而设立的,学生活动比较自由,活动什么内容都是自己决定和制定的,这种个性化的活动,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同时,这样的活动也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过上一个快乐的暑假。
记得当时住在三楼的同学家有个“老虎窗”,扒在“老虎窗”上能“登高望远”,看到外面很远的景色,所以,每天去同学家开“小小班”,笔者都会扒在“老虎窗”上“登高望远”看“风景”。因为当年没有高楼大厦,能在三楼看到远处的“风景”,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所以每次去“小小班”,“老虎窗”总会被我“霸占”,看着远处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流。
“小小班”里做游戏,有在家里做,也有在弄堂里做。弄堂里做游戏,主要是“刮香烟牌子”、“抽戏骨头”、“造房子”、“斗鸡”等,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些游戏比较“土”,但在当时的青少年活动中,还是很“时尚”的,玩起来很嗨皮。
有一次,笔者和几位同学正在同学家做“捉迷藏”游戏。其中,一位同学把红领巾朦着眼睛,其他同学则开始在房间里四处“寻找”躲藏的地方。由于当年每户人家住房都不大,要“藏”起来,还真不容易。
笔者小时候比较顽皮,见房间里没地方躲,便灵机一动,“钻”到了同学家的床地下,心想这下你可捉不到我了吧!这一招果然有效,朦着眼睛的同学怎么捉都捉不到笔者。正在得意之机,房间里的同学似乎都笑出了声,笔者以为因朦着眼睛的同学捉不到而笑话他,后来发现同学的笑声有点异样,很快都不笑了。于是,笔者便从床地下探出头来看个究竟,这一看,立即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原来,班主任老师来检查“小小班”了,已经站在门口多时了。
老师见我们游戏做得挺带劲的,所以站在门口一直没有“打扰”我们。当笔者从床地下钻出来的时候,脸上一阵红晕。老师见我们有些尴尬,便笑着说,你们继续活动,我只是来看看你们。这样大家的尴尬情景才得以缓解。
暑期“小小班”最让笔者记忆犹新的是:“小小班”结束时,大家还会帮助同学家打扫卫生,整理好房间,特别是有时做了游戏后,地上有垃圾和同学家的桌子、椅子会有搬动,大家临走时,都会打扫得干干净净,桌子椅子等复归原位。老师们在检查“小小班”活动时,这是一项“硬指标”,凡是被检查到没有达标或有同学家长到老师那“告状”,“小小班”里所有人都要挨批,还要写检查,这是很“丢人”的事。上海人说,“面子”都没有了,所以,大家一般都会老老实实地做好打扫工作回家。
当年的“小小班”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它却在当年青少年暑期生活中起到过一定的作用。由于有了“小小班”,家长们心里也放心了许多,不再为孩子一个人在家而犯愁了。笔者觉得:“小小班”的最大好处在于,同学间能相互间交流和玩乐。同时,也不会外出去“闯祸”(当年家长最担心的事),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如今,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小班”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当年的记忆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将会一直存在于笔者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