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刚需”缘何降不下来 “剧场效应”是主因

2019/7/19 9:43:56    来源:文汇报    作者:朱颖婕    选稿:蒋昕婕

  

  18日,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杜女士接到培训机构数学老师发来的消息——下学期起,原本的线下培训小班终止,老师“转战”线上,通过租借网络“虚拟教室”,面向更多学生和家长开课。杜女士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现在机构抓得紧了,但是,以独立教师身份在网上的虚拟教室讲课,可以避免被监管,收入反而会增加。”

  教育部等六部委日前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后,记者对培训市场进行调研发现,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规范校外线上、线下培训市场,大大小小的补习班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改头换面”以团课群、网上拼课等形式,在家长圈热传。有教育界人士直言,给孩子报名培训班的“刚需”不减,不仅是因为家长难改“抢跑”的愿望,也因为客观上,孩子有着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或者发展需求。不过,根据此次教育部要求,各所学校应通过提升课堂质量、提供课后服务的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有望从根本上破解课外辅导班混乱、屡禁不止的难题。

  培训机构“变身”:团课群、拼课网日趋火爆

  这几天,“我课拼班”微信公众号在家长群中流传甚广。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发布团课信息,也可以由家长作为“班主任”发起班级团课。记者查询平台发现,大部分班级是六人成团,八次授课的团课价格为1500至2200元。中心城区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平台上的所谓“名师”课程很受欢迎,这样的价格还算“良心”,相比某些大型培训机构,课时单价至少便宜一半。

  二娃妈妈樊星(化名)的手机上,各类团课微信群好不热闹。樊星指着其中一个团课群说,自从去年校外培训市场被整顿后,家长们纷纷“主动出击”,到各培训机构寻找优质教师资源,为自家娃以及学情相似的孩子开设补课班,个性化定制补课内容。按照樊星的说法,这样的团课教师以及教授的内容质量更高,“小作坊”似的补课方式也没有踩到监管的红线。

  对此,沪上一位特级校长感慨:“最让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主管部门的高压监管,滋生出家庭小课桌、小作坊式的培训方式。若这类培训数量增多,监管难度无疑增加了许多。”

  “剧场效应”让校外培训屡禁不止

  一些家长跟风补课,还有些家长则衍生出了个性化补课。樊星笑言,眼下校外培训也出现了“鄙视链”。大部分家长受到“剧场效应”的影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课,自家孩子不补,仿佛落于人后。更有想法的家长会走“小众”补课路线——情商课、演讲课、冰球……除了学科类课程外,其他可以提升综合素养的补习课程也要一网打尽,增加孩子对标名校的筹码。

  普陀区金沙江路小学校长李海军感慨,家长的普遍焦虑和“培训热”现象已是眼下很多城市、地区的通病,这是他和多位外省市中小学校长交流之后的结果。在他看来,家长的焦虑情绪难以消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社会对“成功”的评价方式偏于单一。引导家长扭转歪曲的“成功观”是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家长程女士表示,如今,幼升小、小升初民办学校即将实施电脑随机录取,确实会减轻孩子拼命博奥数的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中考、高考还是每个孩子绕不过去的坎儿。“听说现在高考试题对学生综合素养要求很高,语文和英语的阅读量很大。如果不在课外多给孩子充电,单凭课内的学习很难在高考中出类拔萃。”

  优质的学校课后服务才能为逐利的校外补习降温

  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减轻中小学生课外学业负担,一方面要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学得更好、更足,不至于在学校里解决不了学习的问题,还要到校外去搞补偿性培训;另一面,要提高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缓解家长送孩子去培训机构的压力。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家长之所以热衷于送娃去培训班,一方面是觉得孩子的校内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或者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希望在课外得到补习,以便更好地跟上学习进度;另一方面,有家长提出,虽然学校已经陆续提供尽可能多元的课后服务内容,但在类别和针对性方面,还是难以覆盖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一位中学特级校长告诉记者,去年她曾写过一封告家长书,统计学生、家长对于学校开设拓展课程的需求。根据反馈,家长们对于艺术修养类、思维提高类、科技编程类课程的呼声最高。“这既体现了学生和家长对于全面育人的期待,也证明现在他们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多元且明确。”

  事实上,为了满足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更高期待,上海近年来已经推出一系列拓展活动,以满足学生的课后拓展需求。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下一步将继续做实做好小学课后服务工作。

  同时,对学业辅导的范畴也应该有清楚的界定。“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课后服务的渠道,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所以这些辅导课不能变成用来拔高难度、额外上新课或者赶进度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