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上海校园沪剧大赛得奖者萌萌哒 更有意想不到的实力
舞台既有可爱的萌娃,也有成熟如专业演员的新苗,小朋友有板有眼的表演,技惊四座,台下掌声雷动,观众们连连感叹:“沪剧的传承发展未来可期。”玉兰竞放新时代——2019年上海市校园沪剧大赛经过海选、复赛、决赛,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校园沪剧新秀及集体。7月29日,大赛颁奖典礼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
典礼由《唱支山歌给党听》拉开序幕,分为“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三大篇章,《罗汉钱》《阿必大》《庵堂相会》《鸡毛飞上天》等传统经典唱段与《芦荡火种》《红灯记》《星星之火》《回望》等红色代表剧目,闪耀舞台。主持人舒悦,上海沪剧院2006级、2013级青年演员甘当助演,徐蓉、凌月刚、李建华等作为指导老师,为孩子们表演增色不少。红花奖、新苗奖、最佳集体奖、集体组提名奖、最佳网络人气奖、原创作品奖、基层共建推广奖一一揭晓。
5岁的何凌芯拿到“红花奖”,除了每周在沪语训练营学习外,她坚持在家自学,每周3次、一次两小时,从未间断。由于节目“撞车”,她被临时安排改演《红灯记》,只学了两次,就成了领唱,“声音响亮,有节奏”,被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连夸“有台缘”。另一位“红花奖”选手贝伊勒海选时差点被刷掉,茅善玉慧眼识珠,把他又“捞”了回来,“贝伊勒一开始声音不太好,但表演老道、音准好,我一问才发现原来是生病了。”进入复赛后,贝伊勒让人刮目相看,来自内蒙古的他唱腔字正腔圆,隐隐的鼻音透着袁派风范。
“一个剧种要发展,首先得有人,有演戏的人,也要有看戏的人。”茅善玉感慨,“也许将来他们不会从事沪剧专业,但他们可能会成为沪剧的戏迷,或者成为推动者。”
本届大赛历时半年筹备,吸引全市73所中小学校学生进行个人组奖项角逐,来自浦东、静安、徐汇、长宁、闵行、宝山、青浦等区的20多所学校参与集体组评选。选手年龄跨度从4岁到18岁,行当角色丰富,表演经历多姿多彩。9岁的徐一丁父母都是东北人,上幼儿园她听不懂上海话,因此被送进沪语训练营,至今已有3年。她最喜欢《江姐》,“每周上课,回家看沪剧视频、听录音,‘磨’耳朵。”11岁的吴思远学了两年沪剧,每天练习半小时。他的爸爸是江西人,在儿子的带领下听起沪剧,“爸爸对我的音调、节奏,表演动作都会提建议。”
获得最佳集体奖的洛川学校推出《芦荡火种·智斗》,获得一片好评。带教老师覃玲玲表示,学校沪剧培训历史已有近15年,每周训练3小时,从跑圆场起锻炼学生基本功,小演员经常有机会参与各类艺术节、社区活动。扮演胡司令的郑子墨直说,“唱戏开阔眼界,写作文不愁没有内容;做不出数学题,唱两段就有了解题思路。”
近年来,上海沪剧院派出强大的名师力量走进校园,形成“生生学会听赏戏、班班学唱经典戏、校校学演优秀剧”良好氛围,不仅本地的小朋友喜欢沪剧,还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洋小囡开始学沪语、唱沪剧。
据了解,本届“红花奖"获奖选手与历届“小梅花奖”“小白玉兰奖”获得者将全部纳入上海沪剧院"沪剧人才储备库”,并颁发“沪剧未来之星”证书。“新苗奖”奖得主王子涵,已经在沪剧院精心打造的红色大戏《一号机密》中饰演女儿小红一角。何凌芯将在另一部沪剧《回望》亮相。茅善玉还计划成立编外少儿沪剧团,“8月沪剧电影《雷雨》问世,优秀小选手有机会参与首映式,并成为今年沪剧艺术节表演嘉宾。”未来,上海沪剧院还将继续面向广大青少年开设“沪剧开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