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既是“成长手册” 也是“亲子关系指南”

2019/8/6 9:40:59    来源:文汇报    作者:朱颖婕    选稿:蒋昕婕

  今年的电影暑期档被一个梳着丸子头、顶着“烟熏妆”的“魔童”再次搅热——上映11天,《哪吒之魔童降世》累计票房突破24.3亿元,豆瓣评分8.6,这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创造了国产动画的新峰值。

  影院里的笑与泪,是观众对于影片情感和价值传递的最佳反馈:透过一方慈爱、一方内敛的李靖夫妇,许多人看到了典型“中国式家庭”的温情与尴尬;当敖丙穿上万龙甲背负起“全族希望”的那一刻,许多人想起了自己身上难以挣脱的压力与枷锁;在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中,许多人思索着自我命运的挣扎与追寻。

  如果把《哪吒之魔童降世》看作一部暑期亲子电影,那么对身陷家庭压力和外界偏见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本“成长手册”;对家有“魔童”的父母来说,这又是一部“亲子关系指南”。做自己,还是“父母的孩子”?走出影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没有朋友的哪吒,缺少父母“到位”的爱

  调皮、叛逆、冲动、暴力——影片中,由魔丸所化的哪吒从小就是一个令父母头疼、令陈塘关百姓惧怕甚至排斥的存在,但表象之下,是一颗孤独而敏感的心。为什么哪吒没有朋友,又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汪晨波看来,伏笔就埋在早期依恋关系的形成之中。

  “哪吒在儿童早期没有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汪晨波解释,从行为反应来看,哪吒对母亲的离开显得十分冷淡,即便母亲回家,他也会主动躲开或忽视,这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类型。

  我们从影片中看到,父亲李靖很少出现在家中,却对哪吒有不少要求,他的教养方式属于专制型;而这对父子之间的“尴尬”相处也传神地折射出典型中国式父亲的形象:宁可把一腔父爱藏于心,也从不宣于口。而母亲殷夫人是个经常“加班加点”的女强人,虽然她对孩子的爱溢于言表,但很难做到真正的陪伴,因此她的教养方式偏放任型。这两种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

  心理学研究证明,早期依恋类型会影响孩子未来的社会关系和亲密关系模型。“最好的选择是,父母采用权威—互惠型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汪晨波说,这不但需要父母角色的双双“在位”,也需要合理的育儿分工。而对于父母来说,对孩子表达爱意,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学对此有过一个经典而富有诗意的总结——这样的爱应该是“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这其中自然包括尊重、理解、接纳,但最重要的是,这应该是父母发自内心的爱。

  背负高期待的“好孩子”,很可能失去自我

  比起父母双全的哪吒来说,影片“男二号”敖丙几乎没有过温暖的亲情体验。在父亲龙王眼里,敖丙存在的意义不是“儿子”,而是龙族飞升成仙的“工具”。当龙王用每条龙身上最硬的鳞片制成万龙甲,给敖丙披上时,敖丙穿上的其实是整个龙族的期望。有网友幽默地评论:“这就像全村只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所有村民集资给他攒学费。”

  父母、祖辈、亲友过于沉重的期望,最终变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压力,这种感受对许多像敖丙一样的“好孩子”来说并不陌生。知名央视主持人董卿曾在一次访谈中回忆,她的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爸爸是报社总编辑,妈妈是大学物理系教授,他们对她“只有挑剔,没有鼓励”,尽管这样的严苛教育培养了她敢拼敢闯能吃苦的坚韧性格,但也导致她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允许自己出半分差错,性格极度缺乏安全感。

  “好孩子们越是按照别人的期望成长,越可能背离真正的自我——丢失了自我意识,也不得不放弃个人梦想。”在心理咨询师许波看来,为人父母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很正常,所以对孩子来说,在高期待、高压力中更应该有“做自己”的意识。就像在影片中,哪吒对着敖丙大喊“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那样勇敢为自己的人生做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成为“父母的孩子”“家族的孩子”。

  比起“你是谁”,更应该知道“你要成为谁”

  其实在这部影片中,“挣脱既定的命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叙事底色。由魔丸所化的哪吒,尽管从小调皮捣蛋、顽劣不堪,却有着一颗做英雄的心,最终也拯救了整个陈塘关;灵丸转世的敖丙,一直为复仇隐忍前行,但他在最后关头放弃了涂炭生灵。这也引发了一些心理学学者的思考:基因等先天因素与教养等后天因素,到底哪个对人格的影响更大?

  许波认为,从行为表现来看,两个案例都支持基因—环境交互作用论。哪吒的基因固然受到魔丸的影响,但也遗传了镇守陈塘关的李靖夫妇的侠义,而在他的成长环境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师父太乙真人的悉心教导,都让哪吒的内心深处向往着成为英雄,但不可否认的是,陈塘关百姓对他的偏见是一种负面影响。

  敖丙的基因则受到灵丸和龙族的影响,但在他的成长环境中,淡薄的亲情和师徒之情让他鲜少感受到温暖,再加上沉重的家族使命,让敖丙难以做个纯粹的“好人”。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他们最终的命运走向,就会发现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自我内心的选择。

  汪晨波提到,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人本性善良而且具有选择能力,人们希望发挥正面价值,最终自我实现。哪吒和敖丙对于他们各自既定命运的挣脱,以及那句震撼人心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个体自我悦纳和自我驱动后,所体现出来的、充分的主观能动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关键是如何做选择,你要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需要我们从自我内在体验中找到人生的意义。”汪晨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