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教”数字画像 校园更“智慧”也别忘了走进学生内心
刷一刷手,就能随时借阅书籍、借取体育器材、体验VR消防逃生课程、记录自己的拓展课上课情况……这些在长宁区建青实验学校都已不再是对未来校园的畅想,而是人工智能技术切切实实为学子营造的智慧校园生活。
在上海,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校园已有了不少新场景、新应用,在智能技术辅助下,探寻智能技术对学习带来新的“化学变化”。但同时也别忘了,教育还是需要面向心智,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他们,真正“因材施教”。
刷手脉进出,分析学生兴趣喜好
进入拓展活动教室前,学生只需用手脉扫一扫,就能对进入拓展社团活动的次数进行数据记录。以往,学生在校内图书借阅、体育器材领取等,都需要随时携带学生卡,十分不便。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卡片保管也是一大难题。如今,“手脉识别”人工智能系统在学校普及后,孩子们出入图书馆、实验室等场地,不再需要携带卡片,只需刷手即可进出。自从有了这套智能管理系统后,手脉识别技术广泛运用于学生学习空间统计管理,学校探索通过对学生拓展课学习数据的记录,跟踪分析学生的兴趣方向,帮助教师和家长进一步了解学生。
建青实验学校智慧校园生活
校园开放图书馆也应用了不少互联网、物联网的智能技术。学生自助借阅时,使用手脉识别,将获取到的手脉图像进行数字处理,不仅能实现随时借书,更将阅读数据进行积累,了解学生阅读的数量及兴趣。
在学校看什么书,喜欢哪项运动,选什么拓展社团更合适……这些都可以尽在“掌”握之中。“手脉识别”人工智能系统实现了学生的兴趣班学习需求统计、智能图书借阅、智能体育器材借取等,让校园更“智慧”。“运用掌脉技术,记录数据,让成长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建青实验学校校长潘敬芳说,人工智能不仅促进个性化学习,变革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能。同时通过智能技术,进一步触摸教育的内核,突破过去教育的瓶颈和难点,更好培育学生的兴趣特长、专注力、主动性等非智力因素,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育人经验的融合,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
建青实验学校智慧校园生活
沉浸式学习,引导智能制作
如何进行火场逃生训练,让安全教育身临其境?利用360度3D场景的搭建,学生戴上VR眼镜,进入沉浸式的训练环境;体验虚拟环境下的真实起火场景,通过手柄操控实现火灾情况下安全逃生的训练……在学校安全体验空间,校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式学习。这类训练帮助学生实现了学科知识以外的生活能力培养。
与此同时,学校推进智能设计与智能制作,引导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从一年级始,学校开设编程和算法语言课程;自二年级起,学生逐步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在“智创家居”的学习空间。该空间联系生活实际情境,以项目设计与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设计智能家居,如智能光敏台灯、智能声控电扇等。小学五年级学生还制作了人工智能垃圾桶,制作过程不仅是对编程能力的提升,潜移默化中,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也已深深印在孩子脑海中。
不一样的学习空间引入不一样的人工智能技术,“脑—智”互动促进大脑潜能更好地开发。未来,建青实验学校计划与东华大学合作的时尚创意课程,将逐步引入AI“助教”——DeepVogue服饰辅助设计系统。这位“导师”曾作为2019中国国际服装设计创新大赛16支参赛队伍中唯一的非“人类设计师”,拿下了亚军。
让学生了解自己,让老师更了解学生
小E同学英语阅读数据显示:6个月阅读英语绘本547本,平均每天4.2本;阅读中文绘本阅读量108本,超过班级平均阅读量16%……这位同学的兴趣特长是,不仅喜欢绘画、做手工,还偏爱服装设计,多次获得“艺术之星”……通过数字画像案例,学校尝试学科融合,激发兴趣,挖掘潜质。
卢湾一中心小学计划为学生建立“数字画像”。
作为上海市首批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学校,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计划为学生建立“数字画像”,争取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对于学生一段时期相关习惯数据的采集,不是为了硬性地改变学生,而是为了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有自主的情感意识,让我们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所在、潜力所在,更全面地看待一个孩子的发展。”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说。
针对传统教学中“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五个环节,获得动态学情实时反馈,为教师的教研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在试点班的实践中,通过写字板,记录了每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及时评价诊断,实施常态化个性练习,结合教师教的相关数据,如师生互动、学生知识度掌握、能力素养评估、答题习惯、书写习惯以及学习压力等。有了高科技因素的加持,结合教师大脑中的智慧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达成聚焦教与学的流程再造。“让学生了解自己,让老师更了解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吴蓉瑾说。
学校这样的探索还有很多,采集学生的心率、血氧、运动疲劳度的“云手表”,培养劳动技能的“云厨房”,了解学生阅读习惯的“云阅读”,培养口语表达的“云剧场”等。“AI+教育”将利用机器学习,为每个孩子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模型,既有个体的数字画像,也有群体的,同时建立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情感数据链。
卢湾一中心小学计划为学生建立“数字画像”。
“现代化”一直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醒,技术是中性的,是发挥好的作用还是反作用,关键在于目的和手段。人工智能技术当然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教育面向的是心智,只有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去理解他们的困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