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00后的“饭圈专用词” 是我们老了还是他们太年轻?

2019/9/19 13:43:40    来源:青年报    作者:范彦萍    选稿:蒋昕婕

  日前,团中央官方微信发布了一则《“饭圈专用词”层出不穷,“吃瓜”变得越来越难了?》的长篇文章,引来各界热议。

  为了解“饭圈专用词”诞生和流行深层次的原因,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多名资深饭,专访了申城包括青少年研究专家、“80后”政协委员、社会学家等在内的三位专家,帮你来读懂“00后”的“饭圈世界”。

  名词解释:饭圈

  是粉丝圈的简称,具体来说是指喜欢某个明星或者组合的粉丝群体。比如说,某粉丝特别喜欢某明星,喜欢这个明星的这群饭(fan即粉丝)的圈子就属于一个饭圈。

  新闻背景

  “饭圈专用词”层出不穷追星粉丝创造青年亚文化

  “XX今年暑假《xxx剧》到底是虚红实糊还是真的爆了?”“抱走我家蒸煮,不吃饼。”“‘爆爆博’‘爆爆战’‘爆爆现’到底‘爆’了吗?”“XXX和XXX到底是谁倒贴谁?”……微博和豆瓣的八卦似乎变得越来越难懂了。

  据《“饭圈专用词”层出不穷,“吃瓜”变得越来越难了?》一文介绍,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文化的持续渗透等原因,青少年群体的文化娱乐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当下的粉丝文化、粉丝经济中,偶像与个体成长的参与性、伴生性更加明显,粉丝们对于明星的相貌、演技、道德等方面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明星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平等,海量的粉丝也以饭圈的形态,史无前例地参与到偶像形象运营中。

  因此,在这种新的明星文化结构下,偶像和粉丝正日益结成一荣俱荣的利益、情感共同体。前者需要流量数据的支撑形成影响力,后者则使尽浑身解数为其提供足够的消费保障。青少年粉丝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左右偶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这在之前的明星文化中是不可想象的,但在今天却成了现实。

  学生群体上网时间显著增加的暑假,往往是“吃瓜”的高峰期。但是,随着娱乐话题增加和新一批流量的出现,“吃瓜”似乎也变得越来越艰难,“szd”“nbcs”等数不清的缩写、简称让每个八卦看起来都扑朔迷离。有饭圈背景的人还要仔细思考才能把缩写人名和明星本人对应,而不懂饭圈常识的路人,则相当于读天书。一位路人真诚地提出了疑问:“到底为什么要打那么多缩写?”

  这类争端的背后往往包含了一个饭圈专用词汇从被创造到被使用、扩圈、成为特定词汇的全过程。比如“宝藏男孩/女孩”最初是2016年时形容某明星身上黑料太多、挖都挖不完;但后期“宝藏男孩/女孩”逐渐发展出正面意义,即形容明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才华,像宝藏一样不断给人惊喜,而后者似乎已经成为了这一词语的大众意义。原本自有其含义的汉语词汇,在饭圈的重新拼贴下,衍生出了新的含义。

  除了文本上的“剪辑”,更常见的一类饭圈专用词是各种缩写。如“zqsg”指“真情实感”;“dbqbmw”是“对不起别骂我”;“nbcs”是英语“nobodycares”的缩写,意为“无人在意”;“李涛”是“理性讨论”的缩写……在饭圈交流中,为了省时省力,很多粉丝会运用缩写来表达,长久而来,就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饭圈专用词自身都具有多变性,可以由一个词汇进行多种衍生创造。比如字母“i”+“明星代称”在豆瓣小组成为常用的粉丝名指代公式,表达一类某明星粉丝的群体。

  记者调查

  互联网的饭圈用语相当于武侠小说里的“切口行话”

  翠翠:主要以缩写词汇为主

  对于“饭圈专用词”现象的出现,资深粉丝翠翠觉得不足为奇,她认为,这些专用词有的突破了饭圈的限制,得到大众的认可,不再是追星专用。一些经常混迹于微博、豆瓣的网友耳濡目染,也能读懂那些缩写词汇的意思。

  已经在饭圈待了六七年的翠翠深谙“饭圈专用词”的“成长史”。“其实这些词一部分来自于韩国娱乐圈,有的是直译过来的,比如‘走花路’意寓希望偶像走在鲜花铺就的路上,走钻石路、走光路等字面意思以此类推。还有的词比如‘哥哥的美貌今天也营业了’意思是偶像的颜值在线。这些专用词后来也运用到了一些年轻人的日常词汇中,比如‘你今天是对我营业吗?’等。随着这些年内地小鲜肉的崛起,内地粉丝也开始照搬韩国娱乐圈的做法,衍生出内地版的‘饭圈专用词’,还加入了一些中国特色,比如zqsg(真情实感)等名词缩写。这些词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翠翠认为,随着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粉丝的娱乐圈用语出现了全民化的倾向。打个比方,官宣一词一直有使用,但在冯绍峰和赵丽颖突然官宣结婚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都纷纷开始使用“官宣”这个词。它从“饭圈专用词”突破限制,上升为全民用词。

  谈及饭圈的造词,她也做了一番系统的分析。“褒义的有本命(最初心的偶像)、大大(某领域的产出,文案画手、美工视频剪辑等)、真香(对自己之前鄙视言行的否定)、饼(明星的工作机会)、彩虹屁(粉丝夸得天花乱坠);贬义的如称对方蒸煮(己方正主)、洗脚婢(同行资源低人一等)、biss(谐音诅咒词)、爬墙(喜欢上另一个明星)、爆肝(身体健康为代价为偶像做事)、扑(人气或者作品烂了);还有中性的混饭圈术语,如控评、反黑、安利、打榜、营业、吃瓜、吃糖、高贵路人等等。”在她看来,饭圈真的是非常自成一系的圈子,耗钱耗时间耗精力,只为了享受自以为的和偶像一起打天下的成就感。

  柠檬冰:不同饭圈往往自成一派

  资深粉丝柠檬冰介绍说,前段时间,饭圈女孩出征维护国家统一的集体行动,也让很多人知道了这个群体。她们年轻有激情,措辞锋利但爱憎分明,平时可能撕逼不停的各家,树立起祖国面前无偶像的立场,在各国社交媒体和论坛宣誓主权。这也说明饭圈思维不会影响年轻人的整体三观。

  柠檬冰还表示,总体而言,饭圈在网络化的时代会被当成现象讨论,因为这已经形成了一股社会力量。“饭圈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帮派,比如丐帮,各粉圈的大粉就像护法、长老,然后官方后援会下设的各地方后援会、应援团体就像是正规‘分舵’,另外还有各种独立的站子是依附组织的‘分会’,形散神不散,有自己的一套鉴别天各一方的帮众的体系,就像是互联网端各个终端散粉能自成一派。这样看来,互联网追星时代的粉圈用语则是‘切口行话’吧!”

  青年专家解读青年亚文化

  “80后”青年政协委员、华师大教授姜雪峰

  年轻人渴望获得社会认可和包容

  “饭圈专用词”的流行很正常,有时候就像一阵风一样,流行得快,消亡得也快。我们对青年亚文化要有包容的心态。

  其实,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父辈也会说我们很叛逆,改革开放之初那时的年轻人跳迪斯科,他们的举动也让他们的长辈看不懂。等他们步入中年,为人父母,为人长辈,也会对晚辈的行为产生代沟指导。在我看来,这是青春年龄段必经的阶段,没有不正常,只要这些所谓的专用词不过分浮夸,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即可。

  每个年龄段都有属于自己的青年亚文化特质。现在的“00后”“10后”非常有活力,善于突破传统。可以说,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新词。打个比方,我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儿子,他突然会冒出一些我听不懂的话。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互相给同学起外号,每个专有词,每个绰号都刻印着时代的特征,夹杂着属于特定年龄的特质。

  我觉得,18岁到25岁之间的年轻人思维非常活跃,且存在一定的叛逆,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希望快速实现社会角色的构建,想要突破一些禁锢。于是,他们会制造一些别出心裁、特立独行的东西来吸引异性,在同性之间建立认可地位。他们会用一些独特的生活状态和语言来获得社会的认同。这与成熟社会人的评价体系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这样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建议全社会要予以包容。不应该打上一些负面的标签或扣上帽子。就像有我们参观老一辈名人或科学纪念馆时,你会发现他们年轻的时候也很时髦,时髦的发型、前卫的衣装。在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也是一个标准的时髦青年。每一代人流行的东西有相同的特质,也标记着时代的特色。撇开“饭圈专有词”,透视其内置的东西,其深层次的一些东西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

  其实,青年亚文化和老年文化是可以彼此兼容的,文化间不应互相对立。就好比有些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广场舞文化有些许微词。也许当我们老了,我们也会成为广场舞大妈、大爷的生活状态。为何有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很叛逆,长大后却会与父母握手言和,甚至更加孝敬。这是因为当他们也有了孩子后,才会体谅到原来父母养育自己有多么不容易,人生的循环往复需要我们包容理解各个年龄段的性格生活特质。

  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

  明星快餐化让偶像崇拜更加多样化

  我认为“饭圈专用词”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表现。这个不足为奇,事实上,全世界的青年亚文化都是一样的,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青年亚文化。而且其表现形式肯定和上一代人要加以区别。这就好比“80后”流行的身体语言、崇拜的偶像和“90后”肯定不同。每一代青年的偶像文化与上一代青年肯定会有区别,不会追随上一代人的足迹。

  在我看来,青年亚文化充斥着青春和活力,是激荡式的,与成人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

  也因此,年轻人会用看不懂的属于自己小圈子的特殊语言、符号、色块等。他们将这种特殊的标签贴到偶像身上。

  由于网络的快捷传播,青年亚文化也分成了圈内和圈外。很可能圈内在热火朝天地讨论一个话题,圈外人压根不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饭圈世界里,粉丝们可以模仿、购买、塑造各种LOGO,这些东西与外界是割离的,只被自己圈内的人所认可。这是因为,社会结构越来越小众化了,过去可能几亿人集中崇拜几个偶像,但现在明星一茬又一茬地诞生,年轻人都来不及追,出现了明星快餐化的现象。偶像更新替代的速度也非常快。有着明显的分众化、更替化的特征,也能满足年轻人偶像崇拜小众化、多样化的需求。

  现在的孩子比较早熟,追粉的年龄越来越小。“00后”“10后”们倾向于创造一些标签化的东西,与成年人区别。就好比“饭圈专用词”不占据主流的地位,他们创造成年人看不懂的新词,捍卫青年亚文化的地位。可以说,青年亚文化属于边缘文化,只有区隔化才会体现自己独有的优势。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童潇

  年轻人的标新立异需要被理解

  青年是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充满了青年活力。如果一个社会中的青年在语言、人际交往等方面没有有创造力的东西,甚至完全复制前辈的东西,社会发展就未必太缓慢了。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看待所谓“饭圈专用词”这件事。

  “饭圈专用词”也是青年亚文化一个重要的特征,具有创新性。之所以会有层出不穷的看起来难懂的新词出现,也是很好理解的。这是因为一些年轻人还没有掌握社会最主流的话语权,为了引起社会瞩目,他们一定会标新立异。

  至于这些专有词何去何从,这个不好说。有的专有词不断被强化,当然也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消亡。有的青年亚文化一直处于亚文化的地位,有的则会“逆袭”转变为主流文化,还有的因为代际等原因消亡。这取决于饭圈对自身所在的青年亚文化的认识,如果定义自己的圈子为互益型群体,这次专有词仅仅进行内部交流,便于信息的交换,就未必希望很多圈外人进来,具有壁垒效应。当然,也有一些“饭圈专用词”成为全社会认同的新词。

  记者短评

  看不懂不用介意 谁没有年轻过

  对于从来不看微博,不混迹豆瓣的人来说,乍一进入饭圈论坛,简直就像是在看火星语。各种缩略词、生造词满天飞,让你觉得自己少学了一门外语。

  但倘若你是真正的粉丝,想要融入这个圈子,就必须要过“饭圈专用词”这一关。这就像古时候行走江湖,需要懂得“切口行话”一般。

  对于这一青年亚文化现象,个人觉得没必要大惊小怪。存在即合理,只要圈内人觉得使用方便,沟通无障碍,圈外人也没有指摘的必要。毕竟,我用我的词,与你何干?

  其实,所谓的“饭圈专用词”就是一种圈层的身份识别码,只有知道的人才是圈内人士,一旦被粉圈的人认可,就会形成从众现象,大家以使用这些新词为时髦的标志。当然,也许每个阶段的专用词是不同的。如果你脱离饭圈太久,可能又会一脸蒙。

  不管是当年的打鼻洞、跳迪斯科,还是现在的饭圈文化。都不要过于当真。谁没年轻的时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