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校服”被送往山中傈僳族小学

2019/10/18 11:27:49    来源:直通990    作者:肖波 向晓薇    选稿:蒋昕婕

  10月17日,位于普洱市思茅区的傈僳族纳吉小学,迎来了普洱市志愿者联合会的志愿者,他们运来了171套来自上海小学生捐赠的“爱心校服”,与此同时,学校老师和志愿者一起给孩子量身高,准备再为每个孩子定制一套新校服用以替换。

  一年级的柏普瑶这才意识到,三天前来到学校的上海叔叔阿姨说的“校服”是真的。

  一所深山里的“直过民族”小学

  10月14日上午9:00,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直通990》、张志勇公益团队和圆通速递组成的“爱心校服”专车团队从普洱市思茅区出发,前往倚象镇纳吉村。

  SUV驶出后沿着山一路爬坡,山路刚刚好够两辆小车交会,遇到略大一些车,其中一辆就要倒车到宽阔处,等对方通行后再前行。数不清绕了多少个S弯,当地一个工作人员晕车睡去,记者也感觉到胃里翻江倒海。10点多,经过一个弯道时,路边停了一辆中型吊车和一辆警车,周围十几个人正在往山下看,原来是一辆车翻入半山,正在处理事故。继续前行,1个多小时候,车停在海拔950米的傈僳族纳吉小学。

  这是思茅区较为偏远的一所乡村小学,学校有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教师宿舍,操场很大,和县里的学校不同,这里的操场没有塑胶跑道。当天的午餐有炒大白菜、南瓜汤、米饭,孩子们吃得很快很香,吃完自己去洗碗。学前班到六年级,总共7个年级171名学生,90%来自附近山里的傈僳族人家。傈僳族是云南“直过民族”中的一个,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傈僳族小姐弟,面对镜头哼童谣

  由于地处较为深入的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傈僳族很多家庭依然处于贫困线上下,而这里有一些孩子还是单亲家庭,更为贫困。8个人一个宿舍里,从学前班到6年级的孩子,都是自己洗衣服、洗碗、叠被子。宿舍里虽然简单,却都很干净。

  两年级的杜玛迪有一双美丽深邃的大眼睛,一看就不是汉族孩子,学前班的弟弟此三迪不敢一个人睡,成为姐姐宿舍里唯一的小男孩。

  杜玛迪学习成绩不错,在学校的时候还要照顾弟弟。喜欢唱歌的她和宿舍的小伙伴们一起对着记者的镜头唱着《小红帽》。接着又一个人哼起了悠扬的傈僳族童谣。没听过傈僳族语的请戳视频

  单纯美好的童声让人想起动画里的情景,可是杜玛迪和弟弟的生活却没有那样简单浪漫。这对可爱的傈僳族姐弟失去了亲生父母,平日靠继父照顾。虽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杜玛迪可以免学费、书费和生活费,但弟弟还在学前班,每个月要交生活费,对家庭困难的他们也是一份压力。

  7岁“小豆子”姐姐,每周回家做饭给爸爸吃学校里也有汉族孩子,一年级的柏普瑶就是其中的一个。皮肤黝黑,小豆子般的眼睛略有些忧郁,小个子的她在老师身边站得笔笔直,双手手指贴着裤子,紧张地微微蹭着裤边。校长朱超告诉记者:“这个孩子特别懂事,她父母离婚,爸爸因为哮喘病只能干轻活儿,没有太多收入。她在学校学习特别刻苦,成绩很好。每周随爷爷回家后,要做饭给爸爸和6岁的弟弟柏普航吃,还要安慰爸爸。”

  “你好,你要给家人做饭?你个子有灶头高吗?”记者问。

(柏普瑶和柏普航姐弟)

  “有,灶头这么高。”柏普瑶一边回答一边比划,原来灶头就是几块砖垒起来,到她小腿那么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让人不由得感慨而心疼。

  这所学校的孩子没有校服,虽然云南的旱季白天温度不低,但早晚最低也会低至10℃左右。现在有上海小伙伴的爱心校服送到,对孩子们来说,可谓雪中送炭。离开纳吉小学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爱心校服”专车车队又去了勐海县第一小学、以拉祜族孩子为主的勐海县勐阿镇南朗河小学等,将最后一批爱心校服和爱心物资分别捐赠给这些学校。

  采访的一周时间里,记者的手机里已经陆续接到不少听众或朋友的微信,有的表示愿意资助当地贫困学生,有的询问明年是否能够带着孩子跟随“爱心校服”志愿者队,前往云南一起做志愿。离开学校,登上回沪的航班,心里牵挂这些孩子的生存状况,心里也很温暖,因为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牵挂这些远方的孩子,“爱心校服”会继续漂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