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少儿艺术体操参赛选手人数上升 但普及后面临新挑战
2019年上海市少年儿童艺术体操锦标赛日前在虹口体育馆落幕,来自申城7个区的121名少女随着音乐节拍旋转跳跃,展现这项最具观赏性奥运项目的魅力。
据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通知,在今年9月巴库艺术体操世锦赛获得第七、拿下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的6人,拟为参加2020东京奥运会选手。“上海是全国艺术体操的传统强队。6人中的刘鑫和郭崎琪是上海输送培养的队员。”上海艺术体操队少年集体组教练郑薇说,“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成绩,更要关注社会普及和面临挑战。”
本届锦标赛首次设业余组
艺术体操运动被誉为“地毯上的芭蕾”。申城不少家长愿意把女孩送到艺术体操俱乐部、兴趣班,接受熏陶。即便如此,和三大球、乒羽网等项目相比,艺术体操依旧是小众运动。
从去年市运会艺术体操92人参赛,到今年锦标赛121人参赛——数据表明,申城艺术体操运动在普及上有进步。本届锦标赛第一次设置业余组,即便是没在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注册的选手,也能同场竞技。
“参赛运动员数量多是好事,但我们的一线队、二线队属于专业队性质,需要抓‘质’。”郑薇坦言,如今上海艺术体操专业人才的输送衔接青黄不接,好在队伍通过努力克服暂时困难,“今年打二青会,我手里的青年队只有3名队员,教练们磨破嘴皮子,苦口婆心和队员、家长沟通,最后浦东、长宁各输送一名队员到市队二线,勉强凑满5个人,总算能打集体项目了!”
组队仅半年,上海艺术体操队少年集体组“临阵磨枪”,获得集体全能(体校甲组)亚军。这对当年曾代表上海重夺全国比赛集体全能金牌的郑薇来说显然不够,“刚从三线选拔上来的队员,技术动作、身体形态等,内行一看就是缺练。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旦有人受伤,全队就没法比了……”
家长怕走专业路影响读书
为陪伴女儿参与本届锦标赛,在浦东新区一所高中任教的周女士特别调课,当天要为孩子拍照。
“赛后长宁区队教练对我说,裁判们都觉得我女儿手长脚长,是练艺术体操的好料。问家长是否愿意让孩子去崇明基地训练,直接进入专业二线队(上海市青年队)?”周女士说,她特别询问女儿想法,女儿摇摇头。“我也觉得,现在边读书边训练还能接受。直接走竞技体育专业道路可能会影响读书,训练也比较辛苦,未来变数比较大……”
周女士作为家长的想法有一定代表性,也能部分解释艺术体操专业队缘何招生难。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体操运动中心陆叶说,艺术体操专业运动员必须经过严格选拔,对身材比例近乎苛刻,比如腿长必须长过上身11厘米以上。沪上坚持开展艺术体操三线培训的区本就不多,加上专业队选拔要求逐步提高,招生难的矛盾比较突出。
作为教练的郑薇,最近放弃继续游说两位浦东家长的念头。“将心比心,我很理解家长,毕竟孩子要读书,教育很重要。”
向市场化改革寻求出路
艺术体操运动专业性很强,教练少、运动员少、裁判少,教练的进入门槛高、专项要求严。在市场价格差异影响下,一方面是传统少体校的专业人才培养逐步萎缩,一方面是社会俱乐部业余选手招生红火。
教练就那么几个,不少广纳生源的社会俱乐部最后只能跟传统少体校“抢人”。“少体校的艺术体操基层教练一个月收入约5000元,但他们去社会俱乐部带教一个月收入约10000元左右。”一名圈内人士坦言,体育系统绩效改革后,原本一些输送到二线队、一线队和国家队的相关输送奖励,过去一段时间延缓取消等,对极少数年轻教练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也确实存在极少数教练业余时间去俱乐部“挣外快”,“但绝大多数艺术体操基层教练依旧奋斗在第一线,支撑他们的是一份为上海、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职业荣誉感。”
记者获悉,申城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输送绩效调整对基层教练的影响,有关激励基层青少年体育教练的配套政策有望出台,传统少体校的改革同样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