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作业之困先解教学评价之忧

2019/11/14 11:19:35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高毅哲    

  据媒体报道,由于作业留得太多,一些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每天的课余时间几乎被“钉”在了书桌前,“连发脾气都找不到时间发”,由此导致一些少年反复出现情绪控制能力减弱、情绪排解异常、明显焦虑等现象。

  青春期是每个人的共同成长经历。不论是普罗大众的亲身体验还是专家学者的诸多研究,都表明除了外表的变化,青春期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情绪的巨大波动。这类情绪有诸多表现方面,而且往往趋向消极,比如过度追求肯定和承认、挫折感增长、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能否合理合情地控制、疏导情绪,是青春期的少年及其父母面临的巨大挑战。

  要“打赢”青春期的情绪控制战,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父母可以与子女实现持续不断的有效沟通。父母只有深入了解子女的内心,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逻辑,进而给出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建议和帮助。二是青少年要将自己置于广阔世界中,通过与多元社会的亲密接触,开阔眼界,磨炼品格,完成自我成长与教育。这两件事看起来不难,然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时间”——父母与子女有效沟通的时间,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

  没有时间积累,所有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效果,都只能指向“雨过地皮湿”的尴尬。“困在作业”中的青春期教育,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局面。当作业占据了青春期的绝大多数时间,“心有余而力不足”便成为青少年和家长们的真实写照。

  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初中教育教学的现状有很大关系。同为义务教育,由于选拔性考试的存在,初中的学习压力较之小学可谓陡增,体现在学业上,便是大批量作业和高频度考试的出现,这必然占去学生绝大部分精力。不巧的是,青春期往往发轫于十二三岁,恰恰是学生开始初中生涯的年龄。当青春期撞上学业压力,这一团乱麻当真让人头疼。

  要解开这一团乱麻,非要实现初中教育的教学改革与评价的彻底变革不可。初中是减负的重要战场,初中减负的成效,对实现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从中央到地方,对减负均有各类规定,但为何在一些学校和家长圈里,还流行着“认真减负,你就输了”的段子?根源在于,当教师们的课堂越来越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特征或者改革冲动时,评价体系改革没有完全跟上。“一分挤掉千人”,并不是高考时才出现的口号,在诸多地区的初中毕业班,这是提前三年上演的分数终极比拼。如此体系之下,指望减负成为学校自觉、家长自愿的和谐行动,并不现实。

  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已为包括初中教育在内的义务教育开出评价体系改革药方。《意见》提出,要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突出考查学校坚持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等。这实际上已明确表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一揽子”工程,是系统设计。教学与评价,要实现相向而行。

  从学业上说,初中承上启下,既要巩固小学教育的成果,也要为长远的学习能力打好基础;从心智人格上说,绵延5年乃至10年的青春期在为人生奠基。初中生涯与青春期的高度重合,决定了初中教育的教学改革与评价的特殊意义。欲解青春期的作业之困,还要对初中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动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