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家长与年轻教师间的沟通瓶颈亟待消融

2019/12/6 10:54:08    来源:文汇报    作者:樊丽萍    选稿:蒋昕婕

  家校关系,十分微妙。一面是老师认为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一般却无力指导,另一面是家长虽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缺失,但文化水平、处理问题等方面能力超过老师,常让老师难以应对。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院长蒋东标日前在出席“首届全国家校社协作与教师发展论坛”时分享了一则最新的调查,结果让人深思:对区域近3000名教师调研发现:超过一半教师认为“家校合作中最主要的困难是家长不重视”,更有65%的教师认为“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一般”。但是,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能力滞后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尤其是当年轻小老师遇到“强势”家长,要处理好家校关系,更考验老师的专业能力。

  很多85后、90后教师坦陈:害怕与家长交流,更害怕家访

  在和家长相处、沟通过程中,老师们承受着外人不易察觉的压力,尤其是年轻教师!不少年轻教师坦陈,自己害怕与家长交流,更害怕家访。

  蒋东标调研的区域有一组数据引起专家们的关注:该区域年轻职初教师的比例已超三成。这一教师群体有几大特征:名副其实的独生子女、在大学里未接受过家庭教育相关专业培训、相当比例的教师尚未为人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经验。

  很多时候,孩子学习上出状况和家庭因素有关,比如父母关系不佳。但一些年轻的班主任由于自身社会阅历较浅,有时因为急于解决学生问题,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学生父母之间的家庭矛盾,导致家校沟通不畅,甚至雪上加霜。

  “未来已来。很多年轻教师现在还要面对越来越多的二孩家长和学生,他们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专业能力储备,去应对和指导这些家长及学生出现的问题?”蒋东标说。在家校共育中,年轻教师的专业能力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次调查中,仅有30%左右的教师认为自己与家长协同合作、教育孩子的能力较高。

  奉贤区家庭教育德研员戴宏娟补充了另一个细节:如今不少家长的文化水平、解决矛盾问题及其他社会公关能力等远远超过年轻的85后、90后教师。在孩子教育上,时时面对这些“强势”家长发来的各种“问题”,对年轻教师更是一种挑战。

  今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蒋东标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是首次见诸中央文件,具有风向标作用。

  老师们的埋怨始于无力,家长们的眼泪里有自责

  “家校共育”重要性的凸显,意味着一线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越来越重要。此次与会的多位教育界专家认为,从教师的专业发展看,除了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家校合作育人已经成为未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专业智慧,不能只体现在课堂上和教学中。”与会的奉贤区江海第一小学校长褚红辉讲述了一段往事:大约三年前,她作为新校长来到这所奉贤区老城的小学,第一个月,她的耳边充斥着老师们的抱怨,“校长,你看!这张试卷竟然全是空白”“校长,你看看这个孩子,这个星期竟然有三天作业不做了”“校长,这个家长竟然对我说管不了孩子了”……褚红辉也不禁困惑,这个学校的家长和学生怎么了?老师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埋怨?其后,褚红辉以志愿者身份参加了学校五年级部分学生的家长沙龙。这次沙龙中,当一位妈妈分享自己的育儿困惑时,周围有十多位家长悄悄地抹起了眼泪;沙龙结束,一位老奶奶拉着褚红辉的手哭诉:“不是我们不想管孩子,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去管啊!”

  “家长们的眼泪就像一把锤子重重敲在我的心上。”褚红辉一下子悟到:老师们的埋怨始于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无力;家长们的眼泪则是对自己无力教育孩子的自责。

  要让老师们做好对家庭的教育指导工作,教师自身的专业性必须进一步提高。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枫举例,有些年轻教师遇到来自家长的“挑战”或刻意回避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而这恰恰是对教师“专业储备”的考验。

  王枫说,所谓“专业储备”,即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对学生发展规律、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问题,并转化为家庭教育指导的设计与实施,包括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利用。

  “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力建设是系统工程,我们当前的研究和探索还只是刚刚起步,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蒋东标给出的一则建议是,明年是“十四五”规划起始年,各级教育部门不妨在新的五年规划中,把以提升教师家教指导力为核心的家校合作育人要求和措施具体化,使基础学校在操作层面得到更明晰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