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护士日记排查感染源……今年首部抗疫题材大型原创话剧建组
董丽丽,某医学院护理专业三年级学生,不满做护士长的母亲董芳总对自己缺乏关心,在离家出走回来后,又召集同学举办生日家庭聚会,结果被邻居举报妨害疫情防控,在派出所接受了训话。谁知,她母亲其实3天前就确诊了新冠肺炎,正在隔离治疗。为了寻找感染源,董丽丽在家中发现了一本母亲的日记,从中获得了新的排查线索……
就这样,《护士日记》的戏剧冲突由此展开。9日,这一中国今年首部抗疫题材大型原创话剧建组,以上海戏剧学院金牌“编、导、演”为主体的剧组形成,也标志着排演正式启动。
二月改六稿,悲喜交加“女从母业”
这次戏剧创作可谓应运而生、“贴地飞行”,第一场戏的声音就是“新闻”先发出的。“欢迎收听晚间新闻,今天是2020年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五。首先还是说说各位最关心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问题。截至今日下午5点,全国新增病例1982例,死亡病例43例,出院病例47例,全国累计确诊病例9692例……”
事实上,大年初八凌晨,上戏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戏曲学会会长、松江区文联主席陆军在寓所中难眠,萌生了这一部抗疫题材原创大型话剧文本的构思。当天下午,这位博导就与自己的研究生袁香荷通过微信与电话进行交流。陆军教授坦陈,选择袁香荷为合作者,既考虑她是构思能力强的“快枪手”,也考虑到她来自医学世家,对医务比较了解。到2月的最后一天,这对师生编剧对剧本反复进行至少6稿修改,基本定稿了。
根据新的剧本,董丽丽在这本《护士日记》中,循着母亲的回忆一路走来,从高价贩卖口罩的“寄居蟹”代购,到因家人住院难而对医护人员大打出手的患者家属,发现了母亲和自己预想中完全不同的经历,了解到严酷疫情下的社会众生相,也对母亲的情操和品行有了新的感知。
同时,女主人公惊讶地发现,传染源也许正是那位隐瞒了自己行程来参与生日派对的同学。母亲生死未卜时刻,董丽丽回忆起与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为自己的任性愧疚不已。剧终前,母亲因病情恶化去世,女儿悲痛之余接过了母亲的白衣,悲喜交加“女从母业”,成为一名一线医护。
区校联合建组,“上戏科班”教授搭台
因受现实的疫情影响,《护士日记》建组会在线上举行,身处各地的主创人员,包括上戏党委书记谢巍、院长黄昌勇在内,都通过云端交流,发布主创名单,阐述剧本创意、导演构思及舞台空间设计思路等,标志着《护士日记》真正由文本创作进入排练落地阶段。
据悉,《护士日记》也是上海戏剧学院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成立之后立项的首部作品,也是上戏与松江区人民政府继正在“云排练”的历史名人题材话剧《董其昌》之后的又一合作成果。
除编剧由陆军与袁香荷担任外,上戏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演艺中心主任、舞美系主任伊天夫担纲该剧的导演、舞美与灯光设计。伊天夫介绍,《护士日记》主创阵容强大,由上戏教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化妆造型总设计师徐家华担任服装与化妆造型设计,由上海京剧院青年作曲家杨阳为该剧作曲。
演员班底则以国家一级演员、上戏表演系副教授刘婉玲,上戏表演系主任、教授何雁,上戏表演系党支部书记、教授王学明,以及李传缨、薛光磊、万黎明、谢克扎提等组成的“上戏科班”为主,并联袂青年演员沈陶然、上海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厉冰等同台演绎。
吟唱与痛悟,疫后献演白衣天使
这部剧作的副题就是“谨以此剧献给抗疫战争中的白衣天使。”在大背景把握上,剧本尽可能写出了疫情从开始到现在,人们从漫不经心到逐渐重视到惊慌失措等的一系列过程,试图从一个小的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代人在应对重大公共危机时如何进行科学准备、机制准备、伦理准备、道德准备、文化准备、心理准备、技术准备等。
“一部时长两个小时的话剧,不可能承载太多的东西。”陆军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我很希望通过具体的戏剧性描摹,来呼唤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与国民素质文明的进步。”也就是在展示医护人员的大爱与奉献精神同时,写出时代与社会的胎记,“不仅仅是吟唱与咏叹,也要有反思与痛悟。”
中国剧协党组书记、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剧作家陈彦评价道,《护士日记》是抗疫题材戏剧创作的可贵收获,剧本主题好,结构巧妙、人物生动,分寸感把握得当。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著名导演艺术家张仲年也点赞:《护士日记》作为今年中国反映抗疫事件的第一部大型原创话剧,通过反思疫情给观众以思想的启迪,相信能够呈现社会效益和艺术效应双重价值。
据悉,《护士日记》预计于今年4月完成排练,待疫情全面控制后与观众正式见面,首场演出将献演在抗疫战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