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发明救援神器 会喊“救命”会“游泳” 这个救生圈还是第四代

2020/12/1 16:18:18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春霞    

  据《青年报》报道:近日,吴淞中学高三学生程钰姗发明的一款具有声、光报警功能的可遥控救生圈吸引了不少关注。记者采访了解到,程钰姗发明的这款遥控救生圈不但在第十八届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获得了好成绩,而且已成功申请了专利。而像她这样的“小发明家”,在吴淞中学并不是个例。

  不断研究完善改进

  第4代遥控救生圈已申请专利

  “救命啊!”“救命啊!”近日,吴淞中学的自清河里响起了一串呼救声,而喊出“救命”的,是一只橙色的救生圈!更神奇的是,这只救生圈不但会喊“救命”,还能自己“游”——只见它边呼救边游向一只“不慎落水”且越漂越远的毛绒玩具小熊,很快就将小熊“救”了回来。而这一过程,都在救生圈的发明者程钰姗的遥控之下进行。

  “我们学校有研究课题的活动,老师让我们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正好我在电视上看到了有人溺水的新闻,就想着是不是可以通过完善救生圈,尽可能地减少溺水悲剧的发生。”程钰姗说,救生圈作为最常用的救援工具,一直在水面救援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传统的救生圈虽然价格便宜,实际应用中却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当有人溺水时,救援人员抛出救生圈很难准确抛到溺水者附近;即使抛到了附近,溺水者由于慌张或意识不清,也很难准确定位。

  去年暑假,程钰姗开始了遥控救生圈的设计——在救生圈上加装螺旋桨和报警灯。在学校的道尔顿工坊,经老师指导,她很快制作出了第一代遥控救生圈。“我自己用泡沫裁的,但放到水里才发现,泡沫的浮力太大了,螺旋桨吃水深度不够,根本走不了。”为了寻找适合做救生圈的材料,程钰姗甚至真买了一个救生圈回来研究,最终选定了用EP聚合材料。

  随后,遥控救生圈又几经改进:加装声音报警装置,为了增大遥控范围加装天线……去年12月,第4代遥控救生圈终于“诞生”。加装了通信、控制和警报音响、警报灯等一些列装置后,这个救生圈不但会喊“救命”,还可以闪着亮光以1.5米/秒的速度“游”向目标,操控它的人只要在岸边就可远程遥控。

  “在发现溺水事故后,救生员可遥控操作救生圈快速接近溺水者,并发出声、光警报为溺水者指示救生圈位置,同时提醒溺水者附近人员让开救援通道并加入施救行动。”程钰姗说,相较于传统救生圈,具有声、光报警功能的可遥控救生圈更加灵活、快速、智能,并可适应多种环境变化,满足准确、高效救援的目的,可在游泳馆、海滨浴场、甚至海上救援等领域广泛应用。目前,这一遥控救生圈已经申请到了专利。“后续还将进一步改进,开发智能避障功能以及救援后自动归位功能。”

  程钰姗告诉记者,这次实践创新经历让她收获颇多:“我现在课余时间会主动去关注、学习一些电路、软件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因为在设计过程中失败过很多次,现在已经不怕遇到失败了,而且带着这个项目参加了比赛,不但开阔了眼界,表达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打造创新实践平台

  鼓励学生整合知识“大展身手”

  在吴淞中学,像程钰姗这样自主探究、创新实践的学生并不少,而学校的道尔顿工坊为他们“大展身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吴淞中学致力于体育、艺术、科技类课程群建设,把‘让每一位学生都要有一次科学研究的经历’‘让每一位学生都要深入领略一门高雅艺术’‘让每一位学生都要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作为教育教学目标。我们利用学校现有的科技、艺术、体育教师的资源,把原来的劳技课、艺术课整合为科技艺术个性化选修课程,体育课整合为专项化课程。”吴淞中学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邹斌介绍说,2015年,学校成立了道尔顿工坊,为学生开辟了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的平台。

  道尔顿工坊内含20个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比如:医学电子实验室、“方舟”模型实验室、光学实验室、3D建模实验室、“挑战经典”物理研学实验室、水景观植物栽培实验室等,20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要有一次科学研究的经历。“我们把道尔顿工坊的科技艺术个性化课程排入正课课表,每周一、五都有两节课让学生选修,每周二还有研究性学习和社团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学生每周就有两次、4节课的自主创新、自主学习的课程。”邹斌说,除了平时的课程,暑假里学校还有针对高一新生的创客夏令营活动,让学生体验科技的魅力。

  经过几年实践,吴淞中学学子从第31届、32届上海市创新大赛20多人获奖,到第33届、34届上海市创新大赛的200多人获奖,并多次获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殊荣。近1000人次在区、市、全国乃至国际、世界比赛中获奖。

  在2020年上海市第十八届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吴淞中学共有13个课题、15名同学获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明日科技之星提名奖”“明日希望之星”称号,占宝山区获奖总数50%。其中,高三学生舒亦何、蔡青云获得“明日科技之星”称号,包括程钰姗在内的5名学生获得“明日科技之星提名奖”,严俊等8名学生则获得“科技希望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