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学种子种到孩子心中

2021/3/9 10:21:36    来源:东方网    作者:范彦萍    

  据《青年报》报道:少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中国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是不断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基础。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周锋提交了相关提案,为提升中小学科学素养教育质量建言献策。青年报记者还专访了参会的两位中科院院士,听他们现身说法“如何把科学种子播种到孩子心中”。他们分别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和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

  周锋委员

  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造就顶尖科学人才成长的沃土

  “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质量亟需大力提升。”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周锋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体系还未形成,中小学科技竞赛等模式已经不适应科学素养教育成效的进一步提升。向青少年提供优质的科学能力培养环境,提升国民科学素养,造就顶尖科学人才成长的沃土已刻不容缓。

  他还指出:“目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数量不足,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也较为狭窄,教师在科学素养教育所需的多元化、跨学科的专业发展活动较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周锋看来,目前师范类院校没有专门针对科学教育类教师培养的专业。学校无专职科学教育教师编制或岗位,很多科学教育教师要兼授其他课程,部分科学(信息)老师还承担学校网络运维、网络会议等事务性工作,工作繁重,获得感低。

  考虑到发达国家对于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他建议,参考国外成功经验,出台青少年科学教育标准,为国家整体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人才教育3C标准。

  “我们还可以探索以线上教育等方式放大优质师资辐射效应,以虚拟仿真方式开展实操训练,弥补现有科学素养教育资源不足。”他建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大与高校、研究所、高新科技企业等机构科学素养教育的合作,使中小学生近距离体验高科技的魅力,为青少年投身科技创新打下基础。此外,还需要提升科学教育师资的地位和待遇,改革师资培养和学习评价模式。

  在调研过程中,周锋还发现,一些学校将科学素养的相关课程功利化了,有的孩子对科学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关键的是要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与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无关。创新成果需要有人才。我们不是到了大学生、研究生阶段才培养科技方面的人才,而是在中小学校阶段就要打基础。好的苗子不能在小学时就掐灭了。”

  他还建议,对科普的定义要有所转变。“不是专业知识普及化,而是要讲科学精神,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是科学。我就遇到过一些科技工作者,在自身专业领域是专家,但遇到一些骗局,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信以为真。科学素养也包括逻辑学等。如果青少年从小具备了这样的素养,就能对一些造谣事件有基本判断。”

  丁奎岭委员

  零距离与科学家对话,能激发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15岁考上大学,24岁博士毕业,47岁就成为中科院院士……好厉害!”去年6月份,身为交大常务副校长的丁奎岭走进西南位育中学初三实验班“一月一行”之院士进校园线下活动,为孩子们讲述自己对科学、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希望一直能走进最高科学殿堂,并凭着这份兴趣和好奇,以及多年来的努力,一步步接近梦想的故事,引发学子们的共鸣。

  在这场科普讲座上,丁奎岭还向同学们展示了合成化学的魅力和化学的价值,让大家对化学的兴趣又增添了几分。

  丁院士曾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将近10年,从那时开始,他就鼓励所里的年轻科学家们一起到校园做科普。“青年科学家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让社会公众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高质量的生活都是因为科学发展影响和改变。科学家有责任向公众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特别是未来,我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就是要强调创新。这样的理念从小就要根植在孩子们心中,让他们仰望天空,脚踏实地。”

  “上海的青少年科普工作做得卓有成效。”丁奎岭表示,上海有一档叫《少年爱迪生》的青少年科普节目很受欢迎。各大场馆也非常注重科普宣传,他曾受邀到上海图书馆做科普讲座。“当时到场后,我很震惊,现场甚至还有幼儿园的娃娃也来听课,两三百名观众坐得满满当当。还有小朋友提问,都说有机好,乌龟尿是有机的,但为何用它浇家里的花草就死掉了?这个问题我一时不能给出准确答案,但我觉得很欣慰,起码小朋友去思考了。这愈发坚定了我所认同的科普要从娃娃抓起的信念。青少年的可塑性比较强,零距离与科学家对话能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他指出,现在很多青少年崇尚明星、歌星,应该对青少年群体进行科学浸润,让他们能崇尚“通过创新,影响和改变世界”的科学精神,这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认为中小学校的减负,不是减少考试科目那么简单。我们恰恰要全面开展科学教育,帮助孩子们形成理性思辨的习惯。”丁奎岭举例说,所谓科学素养不是说数理化生一定要学多好、多深,哪怕未来孩子们不从事相关职业,不当科学家,也可以拥有基础的常识,不会发生现在社会上许多老年人特别容易被“包治百病的神药”所骗的窘境。

  葛均波委员

  对科研贡献最大的人,未必是那批死背课本的“听话学生”

  在中科院院士葛均波看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从广义上说也包含青少年的健康科学教育,比如他就曾建议把体育课变成内涵更广的健康教育课。“现在的校园里,‘小四眼’‘小胖墩’的比例越来越高。对孩子们来说,不是到操场上跑两圈就是健康运动,而是要从小给他们播下健康的种子,教他们如何正确饮食、睡眠、选择合适的运动。此外,对青少年全面禁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比较简单粗暴,可以制定科学的做法。”

  平时,葛院士还十分关注健康科普进校园。当了解到大学里发生过几例心源性猝死的案例后,他牵头在大学里找了许多志愿者做心脏健康方面的科普推广。他还提出了“1拖6计划”,即让孩子们学习相关科普知识,再传授给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这样的亲子互动,效果显然更好,能带动全民健康素养的提高。

  他还建议,科学素养提高要从小学开始,从教师队伍抓起。“现在的一些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学校老师不喜欢刺头,喜欢听话的孩子。但科学家有一个很重要的素养就是不能人云亦云。有数据证明,对科研贡献最大的人,未必就是那批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学生。”

  葛院士举例说,2005年,他最早发明了逆向导丝技术。但坦白地说,这项技术不是他发明的。当时的情况是,他在一场实况转播的手术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当时现场的一名技术员提醒我说,你试试倒着行不行?我跟他说你不要添乱了,但是他说你试一下,做不成又怎么样呢?我想也对,最多就是做不成,不会给病人带来损伤损害,我就试了一下,没想到竟然成功了。我觉得,就是因为这名技术员不是医生,所以没有各种框框的束缚。”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形成了不要迷信权威的好习惯。后来,我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也常常这么说。如果我说的都对,科学就没有进步。就拿我的导师来说,我像尊重自己的父亲一样尊重他,但我不迷信导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超越我。”葛均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