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光明中学这样拓宽“大操场”

2021/3/12 13:27:21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洁芸 宫卿    

  

  地处西藏中路和淮海路口的光明中学算得上是“弹丸之地”——占地面积9.5亩,位列本市所有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最后一位,只有“第一名”的1/40。

  但也因为它的“迷你”,2012年,光明中学成为了全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首批试点学校。

  小场地如何上“大体育”?9年的实践和创新,光明中学成为了上海市中心高中开展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样板房”。

  

  上天入地“挖”场地

  破解“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难题,改革授课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进入大学前有一项运动“一技傍身”,这些,都是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接下“试点”这个重任,光明中学校长穆晓炯扳着手指算了算,困难要比其他试点学校都多。

  首当其冲的,就是场地。

  光明中学有四片标准篮球场,在寸土寸金的黄浦区算得上“小康之家”,也能满足改革之前的体育课所需。但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项目的“多样化”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安排下篮球、乒乓、健美操、武术、跆拳道和空手道六个不同体育项目同时开课,这所百年老校动起了新“脑筋”。

  挖地三尺。光明中学操场下,有一个地下民防工程。当年从有关部门获得使用权之后,学校最初想到的方案是做停车场——这也是大多数学校的选择。但最终的方案还是“把场地留给学生”:原先的防空洞一分为二:2/3是学生食堂,剩下的1/3改成乒乓房。如今,12张乒乓球桌一字排开,一个专项班的乒乓课,绰绰有余。

  

  光明中学还有一幢16层的综合楼,体育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学校就把这幢楼的“景观楼层”15、16层改造给了舞蹈房、健身房和跆拳道教室。学生们说,面对着窗外淮海路和西藏中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水马龙,运动起来也是赏心悦目。

  艺体老师占四分之一

  学校目前有99位老师,其中体育老师就有13位,加上5位艺术老师,艺体老师占到了全校老师的20%。不仅如此,还按照学生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开设了初级、进阶课程。如此大的师资缺口,应当如何解决?穆晓炯介绍说:“我们通过‘改造’和引进来解决师资力量的不足。”

  原有的体育老师先转型。

  体育老师周昶的专业是篮球。篮球一直以来都是光明中学的优势项目,学校的体育老师也多是篮球专业出身。改革之后,篮球为主项,其他五个项目也一一设立。于是,对空手道非常感兴趣的周昶自费去日本学习了空手道,回来就开设了空手道的专项班。现在,学校每年都会请来空手道的评审专家,在学校里设置考点,给学生授以相应颜色的腰带。

  

  “我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在光明中学可不是一句玩笑话。陈未老师是光明中学的一位数学老师,在学校开始体育课程改革后,他展现出了自己的隐藏技能“乒乓高手”,担任了学校里乒乓球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更专业的课程则是由从中国乒乓球学院引进的专业运动员来承担。基础班和进阶班满足了学生们的不同需求,也保障了学生不断成长的可持续学习环境。

  把有限的编制留给体育老师,这些年来,学校引进了健美操、武术、乒乓球等专业老师,把总务、卫生等工作请体育老师兼任,以此充实体育老师队伍,让教学改革有了师资保障。

  一专多能,各点开花

  上海市市民运动会武术比赛团体优胜奖、上海市中小学生跆拳道锦标赛第一名、上海市中学生健美操锦标赛团体一等奖、全国空手道男子青年组个人冠军、黄浦区阳光体育大联赛乒乓球男、女团体和个人大满贯……在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生们的各项运动技巧都在不断提升。

  

  原先,篮球是光明中学在全市范围内的“招牌”,身为全国篮球特色学校,历年来的成绩都在全市名列前茅。自从教学改革后,除了篮球这个拳头产品,其他项目也变得拥有竞争力起来——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些争金夺银的队员,都是来自于学校的普通学生,其中还有不少“零基础”。

  篮球作为光明中学的特色项目,校内从建设从一支有竞争力的校队,发展到班班有篮球队,并顺利开展了“GBA——光明中学篮球联赛”,还配套举办了啦啦队、摄影记者的活动,越来越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在高中三年学会一项技能,不但会运动,还能欣赏,这让他们的高中生活充满阳光。九年实践下来,学生们在走出高中校园的时候带走一项可以陪伴终生的体育爱好,对他们的一生都是有益的。”穆晓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