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丰富的暑假活动练就出多类“小达人”

2021/7/15 10:22:09    来源:解放日报       

  

  

  孩子们在乐高编程夏令营里边学边玩,不亦乐乎。均受访方供图

  暑假怎么过才能愉快又充实?正值假期,申城的中小学生都在做什么、玩什么?

  长宁实验小学学生李衍锴在家门口的少科站里玩得很开心。“小电路大世界”科创活动中,他不仅体验了电路设计,还过了一把飞碟打靶的瘾。“我是少科站公益课堂的‘小科迷’,这里的科学活动很有趣,老师不会讲太多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鼓励我们参与实验。”

  2021上海市青少年“玩转科学创意无限”企业实践体验之旅夏令营的小营员们走进了上海东方教具有限公司,以“环境与AI”为主题,玩转科学实验及智能装置制作。两天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们大呼过瘾!

  孩子们参与科创体验的热情,比室外的温度还要高。不过,也有不一样的玩法——普陀区朝春中心小学要在曹杨新村村史馆内上一堂情景队课,学生们亲身演绎党和曹杨新村的发展故事,让党史、家乡历史入耳更入心。

  探秘新能源体验流水线

  2017年,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创办了首届青少年企业实践体验之旅夏令营,首次让中学生走进企业研发和生产第一线,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深入企业生产与研发一线、亲身体验与实践的机会。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副主任倪冬彬介绍,到目前为止,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次夏令营活动。今年新一期夏令营再次开启,招募启事公布后,100个营员名额一抢而空。

  太阳能电池的电流与什么有关?氢能源车又是如何行驶的呢?在“环境与AI——科学实验及智能装置制作”夏令营线路中,孩子们探秘新能源,进行动手实操。

  小营员们数人一组,动手开箱,做科学实验。拿出太阳能实验板,一步一步安装好,打开光源,开始发电。观察电机风扇运转的速度,再学会用多功能电表测量。小营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操作着,变换角度,调节大小,总结规律。“我们成功啦!”小营员们先利用再生电池电解水,收集足够的氢气和氧气,再利用氢气和氧气产生电,让教具车的小马达动起来。在氢能源小车实验中,小营员们反复尝试、操作。

  夏令营指导老师蒋晨飞介绍,这两个小实验,让孩子们体验了太阳能与氢能这两种清洁能源的特性与实际运用,对于清洁能源的理解也从抽象概念转变为实操经验,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发现与处理能力、团队合作及表达能力。

  此次夏令营还特意设置了“生产流水线体验”环节,让小营员们零距离体验产品制作全过程。当然,他们现在还小,只能体验最后的包装环节,但孩子们都非常兴奋,每个孩子都参与包装了即将发送到学校的实验室用品。

  可别小看这项任务,装配完一盒教具要经过流水线上十余个工位的密切配合,每个工位的效率要保持一致。记者看到,在每个工位前,工作人员已为小营员们准备好了详细的装配作业指导书,每道工序的操作示意及注意点一目了然。流水线开动,小营员们热火朝天地开工,两个小组还进行了比赛。体验过后,营员杨锦麟说:“我一直认为,流水线除了机器以外很少有人工;今天体验了人工流水线,觉得环环相扣,团队合作很重要。”

  在科普展厅内,孩子们还体验了各种互动小游戏。会跳舞的曲别针、看得见摸得着的等高线、会自动往高处滚的圆锥体、能从线槽中穿过的直线形铁棍、用VR技术喂养恐龙……各种各样好玩的实验设备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很多科学知识。

  两天相处下来,小营员的感情也是越来越深厚。包容失误、团队协作、锲而不舍……这些都是他们几天来渐渐展现的品质。在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创新设计、项目体验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成长。

  “夏令营中充满了实践未来的学习方式:跨学科的学习,融合了人文、科技甚至艺术各个领域;项目化的学习,通过真实的模拟让孩子有真切的体验;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让孩子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去探究、实践。”乐高主题夏令营老师潘顺达说。

  据了解,夏令营还有其他3个主题,分别是“探索乐高神奇之旅,体验编程乐趣”“有‘泥’才行——陶艺设计与制作”和“竞速光轮模拟”,这些主题夏令营都在分批进行。

  未来小科学家从这里启航

  暑期里,长宁区少科站以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暑期科创活动,让“未来小科学家”“未来小工程师”从这里启航。

  戴上护目镜,第一次使用螺丝刀,完成电子搭建,组装发光报警器……“小电路大世界”普及班上的学员都是长宁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2至3个孩子一组,合作完成电路设计。第一次接触电子电路,一个半小时的体验活动中,小伙伴们兴趣盎然。这项科创小制作通过动手实践,让孩子们从小对电子电路感兴趣。对于“小电路大世界”高级班的学生,体验活动中还会学习安全使用电烙铁。暑期机器人搭建基础班上,江苏路第五小学三年级学生吴宣萱跟着平板电脑上的搭建要求,拼搭机器人。“虽是零基础,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体验中依然饶有兴趣。”机器人搭建基础班的老师陈宏宇说,小学高年级学生还能拼搭制作恐龙,通过编程设计“遥控”恐龙活动。

  “汽水炸弹”“化学鸡尾酒”“晴雨花”,这些趣味化学课堂上的实验名字听上去就很带劲。记者发现,趣味化学、趣味物理的课堂上,除了理论知识讲解外,更多的是学生结合生活的动手实践。将自制的汽水装入塑料胶卷盒,在阳光下汽水分解产生较大气压,将胶卷盒撑开,这款自制的“汽水炸弹”让参与制作的孩子都直呼过瘾。制作汽水的主要原料是柠檬酸和小苏打;利用不同密度的液体在试管中形成层次分明的多层结构,制作一杯“化学鸡尾酒”;学生用滤纸自制纸花,这朵“晴雨花”喷涂氯化钴溶液后晾干,成品可测空气中的湿度;利用氧化还原指示剂靛蓝胭脂红在不同氧气浓度下显出不同颜色的特性,制作一只能自行变色的多色瓶……趣味化学课堂上,同学们还自制肥皂、制作叶脉画、尝试炼“金”术等。

  夏天的沼虾很美味,趣味生物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解剖沼虾。有学生一边解剖,一边画下“生物笔记”……这堂好玩的《生活中的生物》,围绕身边的动物、植物,鼓励七年级学生动手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从常见鸟类识别、身边的鸟卵、舌尖上的节肢动物,到微观世界中的夏天、莲藕切片制作及观察等,作为校内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八节课内容设计理论结合实践,希望孩子们乐在其中。”生物老师郑臻说。

  暑期里,长宁区少科站公益班每天学员达200至300人。除了线下体验活动,这些“网红课”不少还有线上课。今年,长宁区青少年科技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启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微系统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农科院与长宁区少科站围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进行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相关专家还被聘为区少科站导师,跨界协同开拓创新育人。暑期里的科技创新半日营系列活动,把高校专家请进少科站,上理工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实践工作站、华东师大化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的长宁少科站实践点将陆续启动,开展青少年科创实践活动。

  获2015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荣誉的85后博士后应佚伦,曾在初一时参加过长宁区少科站生物兴趣小组。她说,自己初一到初三在那个兴趣班上动手做了许多有意思的生物实验,如昆虫标本制作、小动物神经系统标本制作等,动手做实验让她获得非常大的成就感,激励她去思考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在长宁区少科站站长姜嵘看来,科普活动、科普课程进校园的同时,科普爱好者走进少科站公益班、到高校实验室跟着导师做课题更能开阔眼界。科创体验活动“送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结合,可以让科创教育惠及每个学生。

  上海娃四川话演“陈毅市长”

  家住兰溪路的应禾良今年8岁,是个道地上海娃。这个暑假之初,他开始苦学四川话,到底为了啥?原来,他所就读的朝春中心小学要在曹杨新村村史馆内上一堂情景队课,而这节课上,他要在“党和曹杨新村发展故事”中扮演陈毅市长。他特别重视,拉着妈妈一起查资料,想知道这位革命前辈到底是什么样。看完电影《陈毅市长》后,他恍然大悟:“妈妈,陈毅市长是四川人,我要用四川话来演!”

  情景队课中有三幕场景。第一场景讲述的是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在办公室内与同事们讨论如何“有重点地修理和建设工人住宅”,呈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理念。第二场景,两位即将分别的好友讲述首批入住曹杨新村的居民背景,1002户来自沪西地区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搬进新家。第三场景,用三句半的形式描绘曹杨新村的发展。

  小应所扮演的“陈毅市长”一角,很重要,不容易演好。其实他早早就背熟了全部普通话台词,但要用四川话来表达,任务又变重了。家里三代人,都是曹杨新村地区出生长大的,哪里去学四川话?妈妈辗转找到一位成都的朋友帮忙,把大段台词文稿发去,对方用四川话录制音频发回来,再由小应一字一句模仿。“一开始有点难,因为四川话和普通话发音习惯不太一样,后来妈妈和我发现一个窍门,那就是不能有卷舌音、翘舌音,比如‘这’要发成‘仄’。”暑假刚开始,每天清晨,他起床后都要反复练习,除了发音,哪里轻哪里重,还要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抠。

  集中彩排时,应禾良一口四川话,老师听后都疑惑地问他妈妈:“你们是四川人吗?”

  7月2日,曹杨新村村史馆内,浸润式队课正式开始。参加表演和讲解的朝春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以丰富的史实、生动的语言,回顾了曹杨新村的光辉历程,展现了曹杨独特的“工人精神”“劳模风范”,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应禾良扮演的“陈毅市长”一亮相,就吸引了观众目光。他不仅语言地道,就连低头皱眉,还有双手叉腰的样子,都十分神似。原来,小应自己揣摩,陈毅市长有这个标志性动作,为此专门练习了上百次。

  “我家阳台往外瞧,就能看到曹杨二村里一排排红色的屋顶,从小妈妈给我讲曹杨新村的故事,我看着它一天天变化。”他说,这次参加情景队课表演,让自己有机会更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和这段历史中的人。应禾良自己最喜欢的台词是“陈毅市长”那句给新村命名的话:想工人所想,为工人所建,就叫“工人新村”吧!

  普陀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有着“赤色沪西”的美誉。挖掘红色资源,宣讲红色故事,弘扬红色传统,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少年,是普陀区今年暑期工作的主基调。

  朝春中心小学地处曹杨新村,学校巧用社区资源历来有这样的传统:三年级学生通过“村史馆里看曹杨”,参观学习,学做小讲解员;四年级学生以“走进居委看曹杨”,参加志愿服务、生活体验;五年级学生沿着环浜看曹杨,了解企业,进行职业体验。

  “让学生们自己表演,上情景队课是今年头一回尝试。”朝春中心小学副校长谈欣说,“学校和曹杨新村村史馆一直有合作,村史馆大修前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和老师去参观学习;去年因疫情和大修停了一年。这一年中,我们在思考,想改变一下形式,从‘学生看’转变为‘学生演’,让村史学习变得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