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后首个双休日,孩子们在干啥
苏修齐新学期读初一,刚刚过去的两天是他上学以来最轻松的双休日——“我周五就把学校作业全部完成了,本来双休日我有3个半天要去上语数英,现在两个整天都是我自己的了,感觉好轻松!”“双减”落地后的第一个双休日,原本热闹的学科培训机构变得冷清了,家长们也从最初的“无所适从”变得坦然起来,不少家长在朋友圈晒出——这是个“值得纪念的双休日”,九宫格里记录了孩子们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休息天。
素质教育成家长首选
上周六上午,苏修齐母子来到杨浦区少体校参加射击班试训。“看了奥运会,他对射击特别感兴趣,嚷着要我带他试试看。”妈妈胡丽华说,之前一直没答应他,是因为双休日实在排不出时间,“家里还有读小学三年级的老二,喜欢足球,现在周末不补课,给他报了个足球班,和小伙伴一起踢球。”
记者发现,学一项体育技能成了双休日孩子们的新选择。张敏给五年级的女儿安排得妥妥当当:“周六周日每天游泳1小时,周日下午参加‘一对五’羽毛球班,都是‘零基础’的孩子。双休日不用转场培训班,正好锻炼身体,身体好才是学习的本钱。”
最近,沪上各类体育培训出现一波报班小高潮。游泳教练孔小童说,原本9月一开学,学游泳的娃少了,但今年“一班难求”。其他像羽毛球、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培训,双休日也更火热了。
除了走进运动场,各类素质教育也成为家长首选。低年级学生家长为孩子选择画画、乐器等培训,让双休日更充实。
长宁区少年宫的上空,萦绕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原来,一场有趣的探秘之旅在此展开。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这些古代神话故事在老师的巧思下摇身一变,成为探秘之旅的各项体验活动。孩子们在“百草园”通过“植物连连看”,认识了平时常吃的蔬菜、水果端上饭桌之前的样子;在少年宫广场运送“石块”挥洒汗水,体会精卫填海中“坚持不懈”的含义;借助履带战车,完成规定路线的“逐日”任务……绿苑小学四年级(7)班的李天皓第一次来少年宫参加户外活动,走进“自然园地”,踏上大草坪,令他感到新奇、有趣。“户外游戏非常考验我的运动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需多次尝试、练习,才能挑战成功。和队友们齐心协力,让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汗水就是最好的见证!”
在家门口观察大自然
周末一早,阳泉路健身广场上,少先队员们重新认识身边的社区:树上的知了、草丛间的蚱蜢长什么样?路边的绿化树木有什么特性?……阳曲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尹云汐和妈妈共同参与“认识社区的小绿植”活动,很快找到了“大吴风草”和“六道木”。
临汾路街道社区少工委主任陈央说,课堂不一定要在学校里或屏幕中,也可以在家门口。社区邀请区河道所工作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家长担任志愿者,共同引导少先队员沉浸式学习互动体验。
在汾西路261弄,有一面社区微更新儿童实践墙。少先队员利用废弃瓶盖和筷子制作景观墙,用各种颜色的油漆彩绘环形的社区休闲座椅,积极参与社区微更新,循环利用废弃瓶盖,将环保、创新的理念融入孩子生活中。
高质量陪伴理解孩子
这两天,市民王储连在朋友圈晒出与女儿的合影:“没有学科培训班的第一个双休日,沿湖散步,亲子健身,不亦乐乎。”原先他的周末往往这样安排:周六上午督促女儿完成校内作业,下午送英语培训班,周日上午画画、下午数学、晚上乐器。女儿在培训班上课,他在附近找个咖啡店等待。“咖啡店里还有不少像我一样的‘陪读’家长。”这个双休日,他去了久违的菜场,有足够的时间给女儿做点好吃的。吃完午餐,一家三口去浦东美术馆,一下午徜徉在艺术氛围中。看完展览,全家在余晖中沿湖散步。
不再奔波接送孩子“补课”的家长们感到双休日的生活节奏放慢了。周末娃空了,家长们该怎样调整?上海市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说,家庭教育的核心是陪伴,特别是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中,需要“共事”和“共情”。很多家长只会督促孩子“你作业做了吗?作业做完了吗?”“双减”落地后,在双休日,父母需要有意识地陪孩子“共事”,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