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温暖力量,呵护新时代青少年成长
去年夏天,上海首颗科普教育卫星——“闵行少年星”搭载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颗由闵行区中小学生参与设计、研制、搭载、发射的碳监测卫星,也成为一双“眼睛”,邀请这群小小少年逐梦星辰大海:一年多来,大家收集卫星从太空中传输下来的数据,开展了一系列航天科普活动,多了170多个研究课题。
“协同联动,才能更好立德树人。”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上海不断夯实以学校为龙头、社会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教育协同工作机制,逐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格局。当前,上海正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用足用好各类文化资源,创新活动载体,搭建育人平台,丰富实践内涵,引导孩子们成为追逐梦想的奋进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走深走实。
以文化人润无声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上海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
空间载体上,上海目前已开放并命名的市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87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329个,支持建成市级学校少年宫300个、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221家、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900多个。在育人阵地基础上,多方联动植入高品质内容。譬如今年暑假,市文明办会同市社联创新推出“大师面对面”上海新时代好少年社科夏令营。20多位知名社科专家和青少年一起开展探究互动,引导青少年们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树立中华文明价值认同与文化传承责任担当。
中共一大纪念馆今年在国际博物馆日首次开设夜场活动。特别定制的探寻“初心之旅”2.0夜场活动,将角色扮演与智趣闯关类游戏结合,沉浸式红色课堂拉近了青少年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同样位于黄浦区的“复兴·颂”红色文化体验空间则运用“科技+游戏+互联网”宣传展示方法和AI(人工智能)沉浸式体验项目,以青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红色文化、海派风貌融合成新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阵地。
普陀区宜川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与街道学生实践指导站,因地制宜策划移动式“游船课堂”。随着游船轻摇,游船航线陆续穿越27座桥,建筑记忆开始接替更新,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在“悠游苏河湾”航线串珠成链。
知行合一重实践
上海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实践观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帮着做,公益的事情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通过奉献磨炼意志、锻炼自己。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各部门、各学校、各社区的常态化工作,融入青少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全过程。
徐家汇街道乐山二三村,一米菜园里,孩子们围着种下的秋葵叽叽喳喳商量几时采摘。小区另一侧的创意墙加载了实用功能,社区老人晾晒正忙。这些兼具美观及生活功能的场景,正是由孩子们组成的“小小规划师”队伍参与改造而来。规划师们希望,通过亲手种植,在一方空间中体验“粒粒皆辛苦”。
杨浦区的孩子们以“小小推荐官”的身份结合日常学习生活的轨迹,以微视频、绘画、照片等方式推荐杨浦文明地标,用一米高度看城市。越来越多群众满意、青少年欢迎的活动,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共同孕育文明的力量。
上海市未成年人修身励志讲堂于2015年推出,每年都以不同主题举办各类活动,已累计形成近百人的专家库,举办宣讲超千场。市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协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让孩子们在了解各行各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未来做出理性的规划。这是讲堂的初衷之一。”今年,讲堂引入各行各业专家学者授课,激励新时代好少年在新征程上肩负起重要使命。
自信自强展风采
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
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文明办支持指导下,长三角青少年风采展示主题活动自2020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成为长三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品牌。征集作品的形式越来越多样,从最初的绘画朗诵,到囊括摄影、童谣、体育等,今年又新增传统技艺,既引导青少年多元发展,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新时代文明风尚。四年来围绕不同主题,共征集到长三角青少年作品14.2万余件,参与人数达85万余人,相关巡展观众近百万。
在征集展示基础上,活动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强化互通互动,开展了长三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座谈会、四地百名青少年共绘100个红色文化地标“百米长卷”等特色项目,共同探索推动长三角青少年文明培育合作项目和共建共享机制。
青少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汇聚更多资源、搭建更多平台,共同为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和丰润道德滋养,既是上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全社会同心协力关爱祖国未来的强大合力。这股温暖的力量,正在上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