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姜燮富(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副主任委员)
胡运骅(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副主任委员)
徐向华(华东政法学院立法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周文菁
主持人:近日市政府提出,本市将通过增加公共绿地、公共活动空间,降低建筑容量,控制高层建筑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建设的品质。有关内容还写进了即将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修正案(草案)》中。上海市民从“居有所”到“居更佳”,城市将让生活更美好!
姜燮富: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作为特大型城市的上海,中心城区历来居住人口密集,人均居住水平较低,再加上成片的危棚简屋无法改造,影响了城市面貌的改观,制约了城市发展的速度。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建设和旧区改造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大批具有现代气息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旧区改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上海新一轮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家又在思索,如何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实现上海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规划条例》修正案把这些内容写入草案之中。
主持人:把这些内容写入草案,表明大家希望通过规划,打造一个更加美丽、舒适、宜居的上海。那么,“双增双减”对城市的布局有何重要意义呢?
胡运骅:意义可大了。就拿增加绿地来说,就是缓解热岛效应的好办法。热岛效应是全球性都市病,今年上海的高温天数创历史纪录,也有热岛效应的因素在里面。通过大规模建绿,上海城市夏季的热岛效应已有缓和的趋势:陆家嘴中心绿地建成后,那里的热岛效应消失了;延安中路绿地建成后,黄浦、静安两区的热岛效应缓解了。下一步,上海应该在热岛效应集中的地方,建以乔木为主的大型绿地;应该城乡一体进行绿色规划,营造城市绿色走廊;还应该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绿化相似,“双增双减”其他几项规定也将引导上海中心城的布局向更合理、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主持人:在法规草案修改过程中,有关专家和学者提出,应该通过科学论证,把制度设计的缺陷降到最低,这该怎么看?
徐向华:规划工作,现存在权限过于分散、多头规划等现象。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要通过法规予以明确,而且还应规定,各个部门的权力同时也是义务,如果他们不作为、不作规划,也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规划又与千家万户有关系,应该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规划信息发布制度,让群众知情和监督。现在有些房产商瞒报面积,到建好房子后才两手一摊:“实测面积就是这么多!”他们敢于这么做,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所以,法规中应有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且还要切实可行,否则比没有还糟糕。(据《解放日报》
2003年09月26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