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有度,实至名归——评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音乐会

发布时间:2015-5-21 13:59:16    作者:刘 娟

  2015年5月18日晚,第32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闭幕演出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在乔纳森?诺特的指挥下,这个被誉为可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柏林爱乐决高低的乐团携手大提琴家马克西米利安?霍农、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为此次音乐节划上了颇为完满的句号。除德奥团特有的铜管优势之外,廖昌永的演唱以及杨立青先生的《木卡姆印象》成为本场音乐会的重要看点。

  在主持人为本次音乐节作简短总结之后,音乐会上半场以门德尔松根据莎翁同名戏剧创作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拉开帷幕,微瑕不足掩瑜用以形容班贝格交响乐团今晚的演绎再贴切不过。门德尔松的音乐将戏剧中的核心人物、事件悉数收入,通过乐团的演奏,四个渐强和弦描绘出戏剧中的朦胧夜景,可爱灵巧的精灵仿佛在丛林中嬉戏追逐,威严的仙王、仙后跃然眼前,连充满戏剧性的曲折爱情线也通过乐团的演奏得到细致描绘,班贝格交响乐团演奏的门德尔松序曲似在有意挑战音乐美学中的“自律”问题。当一流的演奏团体与一流的演唱家相遇,一场视听盛宴不可避免,通过与指挥、乐团、听众之间的即时交流,今晚廖昌永的演唱博得听众阵阵喝彩。从《唐卡洛》中罗德利哥临终前向好友演唱的《我的末日即将来临》到《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极尽炫技的《快给大忙人让路》,廖昌永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情感中迅速转换,娴熟的演唱技巧,完美的情感表现,上佳的舞台表现力……凡此种种,无一不彰显演唱家的大家风范。

  根据现场聆听经验判断,欧美团体演奏中国作品向来费力不讨好,中国作品中的“民族味儿”太难拿捏。演奏一部摹写新疆少数民族木卡姆印象的作品,对于任何一个德国团体而言都充满挑战,然而从今晚的演出实况来看,班贝格交响乐团轻而易举地迎战获捷。从作品开始部分充满异域风情的乐队合奏到大提琴随之娓娓道出的历史沧桑;从少数民族群众的载歌载舞情景到独奏大提琴和乐队的悠然淡出,班贝格交响乐团和马克西米利安·霍农的演绎都令人称赞,其中尤以第四部分的打击乐华彩段令人印象深刻,从弦乐组初始的单音点缀到后来的加厚持续颤音,管乐组的长线条演奏下,打击乐组节奏逐渐密集,共同将音乐推至震耳的高潮点,联想起此前大漠孤烟直的苍茫感,不禁感叹班贝格交响乐团演奏所呈现出的戏剧张力。

  值芬兰最伟大的作曲家西贝柳斯诞辰150周年之际,各大乐团竞相演奏相关作品聊表缅怀之情,此次班贝格交响乐团相中章节划分历来有争议的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并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演奏。作品中,铜管的细腻处理一如既往地惊艳,在演奏《仲夏夜之梦》序曲时因一时失手给本场音乐会留下“残缺美”烙印的木管组在《第五交响曲》中也不辱使命。木管先后承担着营造牧歌氛围,演奏不同性格的主题,协同弦乐进行主题动机变奏等重任,尤其在小快板部分末尾处,班贝格交响乐团的演绎恰到好处,将《第五交响曲》这样一部明朗的作品中的淡淡忧伤诠释地极为煽情。

  音乐会在上半场结束后加演了巴赫大提琴第一组曲中的《库朗特舞曲》,下半场加演了刘天华的二胡曲《良宵》,柴可夫斯基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中的《波罗乃兹舞曲》以及李斯特的《匈牙利舞曲》。班贝格交响乐团向来擅长诠释古典、浪漫主义作品,加演的曲目都颇具水准,其中管弦乐队版本《良宵》一扫长期以来国外团体演奏中国作品的“四不像”印象,将乐团弦乐组高超的演奏水准展露无遗,引起在场听众的强烈共鸣。

  严格按照德式乐队排列法排兵布阵的班贝格交响乐团音乐会得以完美落幕,乐团指挥乔纳森?诺特功不可没。基于对作品的深度挖掘,他为乐团成员给出精确而清晰的手势,似是一位优秀的舞者,他通过自己灵动的肢体语言,以音乐为媒介,诚邀整个乐团与在场听众参与了一场思想碰撞的游戏,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