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吉尔吉斯的游牧之声——评“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爱乐卡姆巴钦民族乐团”音乐会
发布时间:2016-6-8 14:34:28 作者:上海音乐学院博士 吴洁
5月11日晚,在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爱乐卡姆巴钦民族乐团如约而至,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华丽的视听盛宴。
关于卡姆巴钦民族乐团,对于普通听众而言或许有些陌生。这支年轻的乐团,虽然组建时间不长,但在推广民族音乐这一核心理念下,汇集了指挥家李斯别克·朱马库诺夫、表演艺术家萨拉马特·萨迪科娃、巴克耶特·沙特诺夫以及一批专业传统乐器演奏家。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国际艺术舞台上的一颗新星。
本场音乐会演绎的曲目有传统民歌和当代作品两类,共20首。无论是将民歌予以器乐化再现的《双调》、还是婉转悠扬的《被遗忘的曲调》、热情四溢的《种谷人之歌》、抑或是带着游牧基因的《牧羊人之歌》以及唤起全场观众共鸣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五首民歌在弹拨乐器库姆孜、拉弦类乐器克亚克、吹奏乐器苏尔内喇叭、特米尔口琴、打击乐器多布巴斯手鼓、木埙等传统乐器的音响架构下与人声错落、划一,将古老的歌谣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真诚而动人。
当代作品方面,李斯别克·朱马库诺夫的《骆驼赛跑》、《东方旋律》、《生活与存在》、阿泰·奥格巴耶夫的《安布勒》、《艾娜古》、《节日民歌》等四首作品,阿什拉勒·艾塔利耶夫的《牧马人之歌》以及别克特米尔·伊根谢夫的《青春》等一系列作品均出自著名作曲家之手,题材涵盖历史史诗、现代文学、游牧文化、节日庆典等。作曲家们在短小、凝练的结构中,将吉尔吉斯传统音乐与现代创作相结合,用色彩浓郁的民间音调及乐器构筑一幅幅异域画面。令人惊喜的是,两位表演艺术家在演唱时对于情绪和力度的把控。在乐队背景烘托时,仍不失个性与自由。温柔时如倾诉心事般细腻、强烈时透露着游牧民族的粗犷。演唱技巧虽不华丽,但偶尔会在旋律的进行中做气息的延长,并不刻意、浅唱即止。就这样,在传统与当代的交错中,乐队和歌手演绎声音的游牧,再现吉尔吉斯的原生风貌。
当然,这场音乐会带给我们的除了音乐,应当还有思考。历史上,丝绸之路作为外来音乐传入中国的一条通道,在我国汉唐时期近千年的历史脉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在新的时代进程中,这条具有文化交流象征意义的“丝绸之路”以新的方式继续延伸。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推出了 “中亚系列音乐会”,首次将目光聚焦于“一带一路”的时代主题,引进丝绸之路中亚沿线上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个国家的乐团。这一举措不仅为普通听众搭建了一个欣赏、了解中亚音乐的平台,也扩大了丝绸之路沿线诸国间的音乐文化交流路径。未来,让我们期待在这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等领域迸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