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东盟乐团”奏响世界之歌——评“上音青年作曲家写东盟”专场音乐会

发布时间:2017/5/22 15:54:01    作者:尹 翔    

  2017年5月15日晚,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迎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音乐会——“上音青年作曲家写东盟”。此场音乐会由东盟室内乐团带来,由蔡金冬担任指挥。

  在音乐会还未开始前,舞台上形色各异的乐器们就已迅速吸引了在场的观众们。乐器以竹制为主,充满了东南亚风味,如泰国木琴、老挝Khaen(形似排箫)、越南独弦琴、新加坡班苏里笛等等。舞台后方的菲律宾排式座锣更是引起了观众们的兴趣。单从乐器的丰富性来看,本场音乐会就非常值得期待。而随着11位身着东南亚各国传统服饰,面容特征凸显出明显民族差异的音乐家们在舞台上落座后,这场世界音乐盛宴的气氛便呼之欲出。最令人期待的是,本场音乐会还将有数位来自上音的中国传统乐器演奏者参与其中,他们将一起为观众们带来近20种乐器的合奏作品。

  作曲系系主任叶国辉教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此场音乐会与东盟室内乐团。东盟室内乐团创建于2015年,由来自柬埔寨、缅甸、新加坡、越南、老挝、文莱、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这10个国家的11位音乐家组成。而本场音乐会是此次东盟室内乐团在上海的第二场演出,是由上音的13位青年作曲家为乐团作曲作品的首演。

  音乐会的开场为沈伊人的《斗拱》,正如她本人介绍的那样,这首作品“榫卯穿插,悬挑叠加”,不同乐器音色、旋律、节奏上的交错缠绕与复杂性是它的特点。陈士君的《风之舞》则在一开场使用了越南的独弦琴与二胡这两件旋律乐器进行呼应,而古筝点状的音色的加入愈加衬托出两者的“和而不同”,作曲者对乐器配置的优异把握程度即刻显现。王澍的《瀛涯舞曲》使用了五声音列凝聚起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近20件乐器,并以舞曲的形式展现出一派欢腾的场景,迎来了观众的阵阵喝彩。与《瀛涯舞曲》以共同音列组合凝聚起乐器们所不同的是,骆梦咏的《火祭Ⅱ》一开场,则以其突出的交错节奏在座锣、鼓、木琴等打击乐上营造出“祭礼的舞踏之声”,而独弦琴略显哀怨的韵唱也作为突出的主旋律乐器被使用。徐晨宇的《三角中的茉莉》则在一开场就显示出一番独特的精致小巧,由不同的乐器组合逐一带来旋律的反复变化,缓缓听来,却是中国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从头至尾,此曲中几乎未出现同样的旋律,而是不断的基于相似骨干音的变化,但又处处引得观众们在脑海中不断完型还原出原本的《茉莉花》旋律。由此,乐器的丰富性也更为凸显,并有了“推陈出新”之意。赵子翔的《忏悔》则在整体叙事结构的宏大特点上较为突出。

  至此为止,观众们已在作曲家们的匠心巧思中勾勒出6场截然不同的音乐图景(而非预想中的东南亚音乐风格),并为演奏者们对不同音乐语言的熟练程度而感叹。可以看到,演奏家们已然十分熟悉不同的音乐风格,并能迅速投入不同的音乐角色之中。这一点,在接下来的乐曲——提诗懿的《Dense fog》中显现的更为明显。乐曲由二胡、柬埔寨Tro Sau、管乐组与独弦琴共同奏出和谐旋律开场,女声渐渐从其中剥离出来,在高音区徘徊,若隐若现,并与乐器组共同勾画出充满戏剧性的“画面”。向洋的《温暖的黑暗》以侗族山歌曲调为基础,在马来西亚弹拨乐器Gambus上予以主奏呈现。熟悉的内蒙古锡林郭勒民歌《小黄马》的旋律在东盟乐器上展示出来,有一番独特的韵味(张颢《走马》),而傅可为的《樱之灵》中由古筝、泰国木琴、越南木琴、缅甸竖琴等共同奏出轻灵的日本民歌《Sakura》则瞬间将观众们带入另一方天地。沈欣玥的《忆京音》则以京剧西皮散板腔音为素材,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李伊果《Hedwig’s》一曲在一开场即迅速以各式管乐器模仿的鸟声吸引了观众的耳朵,夹以人声的低音区混合唱,与东盟乐器一同呈现《哈利波特》主题曲的另一风情。韩柯《Vivid》一曲恰如其名,生动明快,作品以“la mi mi re fa fa mi”这一简明短小的旋律片段为主导动机,在乐器组间不断重复发展,并结合了人声与拍掌,使这首作品充盈着简单的喜悦。最终,全场在庄严宏大的《东盟之路》(The Asean Way)中进入尾声。

  本场音乐会非常特别的一点是让作曲家们为几乎完全陌生的乐器们写作品,这对于作曲家们而言是非常大的挑战,但却也是难得的经历。对音乐家们而言,不断的交流会让音乐产生新的生命。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乐器组合,不同的作曲家们却可以赋予它不同的音乐与风格,而演奏家们也在不同风格转换中自得其乐,并不断丰富自己的乐器语言。从这一点来看,“音乐是世界性语言”毫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