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金钟奖青年音乐家畅谈与上海之春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18/5/22 10:10:50    作者:文/彭熠璨    

  5月8日,金钟回响——上海音乐学院青年音才音乐会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本场音乐会是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部分获奖选手的作品集萃,借此机会我们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简短的采访。下面,就来看看这些青年音乐家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之间的故事和缘分。

  从学生到教师,上海之春一路伴随着我的成长。我在金钟奖比赛的作品《赤壁》的民族管弦乐版首演就是由我的导师吴强老师指挥,在15年的上海之春与大家第一次见面的。在吴强老师定的大框架下,我个人倾注了很多心血,和青年作曲家孔志轩先后打磨了一年时间,经过多次改动才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作品形态。我要特别感谢吴强老师,在她的想法之下这部作品才得以诞生,后来演出的时候又是她执棒指挥,这是我个人职业生涯中一份深刻的记忆。因为这份经历的特殊性,上海之春对于我来说除了是一个国际化的音乐平台,也有了更多感情上的连接。

  得益于上海之春的推广工作,国内室内乐的受众群体在不断扩大,素质也在不断的提升。比我刚回国时好了太多,因为这次演的施耐德的三重奏是一个多段的作品,既有抒情的段落,也有黑人音乐的元素,出于演奏者的敏感你是可以感受到听众在跟着音乐的情绪走的。上海之春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平台也给我们室内乐输送了不少新鲜血液。棱境三重奏也很有幸在上海之春演出了有意思的听众可能接触不多的作品,比如贝多芬的一个三重协奏曲,而且后来反响很好。十分感谢上海之春在推广室内乐这方面做的大量工作。

  当时参加金钟奖比赛的曲子其实是源于台湾乐团的委约,我自己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的,因为感觉挑战性太大。但后来慢慢感觉到这个曲子其实很有意思,值得去演奏推广,2003年大陆还没有人演过这个曲子。自己在那以后既演奏了很多传统作品,也演奏了不少新作品,这并不矛盾,传承和创新应该齐头并进。

  现在的流行音乐对民歌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我觉得可以尝试将流行乐队的编制也放到民歌中来,我也想像雷佳的音乐会《源远流长 寻根之旅》一样办一系列囊括了各种风格的音乐会,用自己的行动让观众走进音乐厅,为民歌的普及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次在上海之春的演出算是这个尝试的一部分。

  这次带来的曲目《定风波》是我自己的创作,受导师的启发,我作为上海培养的音乐人应该要拿出一些有‘海派’风味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现在都在宣扬要有文化自信,我们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根源中发掘出切合新的时代精神的元素,而不是一昧地照搬旧有的东西。上海音乐学院的高峰高原学科项目就在去年办了一台名为《新国风·龙之声》的民族室内乐音乐剧场,实现了音乐、科技、多媒体的跨界融合,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这应该是未来我们要去努力的方向。

  在《春天的律动V》音乐会上演奏的《迦楼罗之灵》是一个为多声筝创作的作品。多声筝是分两边的,两边可以演奏五声或者七声音阶。多声筝的作品原来是北京的作曲家写得比较多,自己也想在上海推广一下多声筝的作品。在另外一场音乐会上演奏的王丹红老师的《如是》,在上海的演出频率也不是很高,我以后应该会在乐器和作品这两个方面多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