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只鼓槌敲出木兰心事,一曲京腔唱出别样人生”——评朱宗庆打击乐团跨界《木兰》

发布时间:2019/5/7 12:14:20    作者:任梦媛    

  “六只鼓槌敲出木兰心事,一曲京腔唱出别样人生”——4月20日晚的东方艺术中心,来自台湾的朱宗庆打击乐团为观众们演绎了一场由京剧和打击乐融合的击乐跨境剧场《木兰》,刚能感受到初夏般微热的申城,迎来了一场激情洋溢的表演。

  “跨界”一词近年来颇为流行,京剧和打击乐的融合更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又不禁担忧,细腻婉转的京剧如何与慷慨激昂的打击乐完成一部叙事作品呢?但细细一想,能与京剧融合得巧妙的似乎也非打击乐莫属了。

  所谓“一台锣鼓半台戏”,锣鼓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可以表达人物情绪、带动舞台气氛,在京剧表演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这场演出中单皮鼓、拍板、堂鼓、锣等传统的京剧锣鼓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剧中时隐时现,时而出现营造战争氛围、时而推动剧情的发展。它们与流行打击乐器非洲鼓、卡洪鼓、架子鼓等和谐共处,甚至是京剧中常出现的十八棍在这部剧中也变成了乐器,棍与棍之间互相击打或用不同的部位敲击地面与演员的各种身段动作相融合,既有京剧武场的特色又具有音乐性,做到了两者兼备。

  整部剧主要旋律部分被替换为了马林巴的敲击和用琴弓的拉奏,单线条的旋律被多台马林巴演奏的多声部旋律替代,马林巴不仅具有透亮圆润的音色层层叠加使得音乐显得流光溢彩,而且在《魂归》一曲中表达的哀伤空灵、《离乡》中木兰起伏多变的心理变化都展现了马林巴音色富于的丰富表现力。

  剧中巧妙的设计了两个木兰,舞台上明处的“京剧木兰”用唱腔、念白叙述了木兰前半生的故事,从幼时的活泼贪玩到年少冲动的替父从军,从伪装坐上花轿上战场到十年征战终于归乡,娓娓诉说着自己幼时的快乐、上阵前的迷茫、十年征战后的思念和归乡时的喜悦迫切。“击乐木兰”则站在暗处,或用六只鼓槌敲击马林巴,或与大地神灵鹿妃用不同的乐器应和,她与“京剧木兰”并存,互相呼应,用打击乐去填补念白与唱段所不能表达的人物思想情感和内心的矛盾。尤其在《离乡》一曲中,“京剧木兰”与“击乐木兰”第一次正面的同处舞台前方。“京剧木兰”或唱或念,叙述着自己坐在花轿中却不是要出嫁,而是即将迎来战场的忧虑和彷徨。“击乐木兰”在一旁以鼓槌敲击马林巴,轻重缓急展现着木兰波澜起伏的心境,诉说着木兰的心事。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木兰打破了以往剧中花木兰大义凌然的爱国形象,用导演李小平的说法“她其实是胆小莽撞的女孩,被迫投入战场却又立即后悔,面对眼前一战又一战的荣誉,她心心念念的只想要回家。”剧中木兰的塑造从一个扁平的英雄人物变成了一个普通女子,她会犹豫、会恐惧、会惊慌、会思念。李小平说“击乐剧场《木兰》强调的是‘去历史感’,不讲大情大爱,对生命的向往,对回家的渴望是全剧的核心。”在这部剧中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一个与往常印象不同的木兰,这无疑是此剧的一个亮点。此外在剧中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物件作为乐器,如《时局》一曲中表演者将茶杯、筷子、锅等生活用品作为乐器显得活泼又具有生活化,《夜谈》一曲中乐手露出双腿用踢踏舞鞋踢打地面模拟马蹄的情态显得妙趣横生。

  这部京剧与打击乐的跨界的融合十分具有新意且融合巧妙,将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和打击乐的感染力于一身,同时又带给听众对于传统英雄人物形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