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音声声吟奏戏韵曲魂--听《东南西北中---戏曲音乐作品音乐会》
发布时间:2019/5/7 12:16:12 作者:王婷
4月20日晚,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之“东南西北中--戏曲音乐作品音乐会”在贺绿汀音乐厅上演。由王永吉指挥上海文广民族乐团演奏了八首作品,以多重的表现形式将各种民族民间音乐语言在不同乐器间进行再绎表达。
当晚的开场曲是由徐景新作曲的民族管弦乐曲《东南西北中》,全曲分为五部分进行展示演绎。第一部分“东海日出”,乐队由弱及强地持续演奏着同一旋律,好似一幅由远及近的画面排山倒海扑面而来。第二部分“南岛椰林”,以胡琴弦声为主,围绕着一个主题不断变奏展衍而成。第三部分“西域放牧”将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尽显于弹挑拨弹间,琵琶在高音区以轮指细腻地拨弹出主题旋律,与粗大低沉的中阮形成前后对比,并在“阮始阮终”的布局中结束段落。第四部分“北国对花”由唢呐和笛子模拟吹奏人声演唱时一问一答的喜庆场景。第五部分“中原锣鼓”中,气势恢宏的定音鼓;愈加快速的吹打乐器;与弦乐同弱同强、轻快碰奏的铙钹;排鼓与笛子的竞奏以及打击乐的独奏片段等,不同乐器的多重对比、组合,呈现出中原锣鼓在协作碰撞中特有的音响风貌。
何占豪创作的古筝协奏曲《陆游与唐婉》的灵感源于越剧《钗头凤》,作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稍许改动,原来合唱声部的旋律转由笛子娓娓“吟出”。围绕这首诗作,结合越剧情节发展,不由让人忆起越剧小生范瑞娟在演绎“红酥手,黄腾酒”时背后跟奏的笛音,熟悉又新鲜。此外古筝的吟揉、摇指等在描述越剧的剧情片段时,亦凸显了角色演唱中的柔情与温婉。
周超的淮胡与乐队《大悲调遐想》以淮剧《李甲与杜十娘》的剧情为背景,融入淮剧“大悲调”等音乐元素。淮胡频繁的揉弦使旋律进行富有歌唱性,犹如杜十娘独坐江上的回忆倾诉。一段欢快短暂的小快板之后,淮胡紧接笛声迅速拉奏出沉重的低音,预示着杜十娘在爱情的美梦中猛然苏醒,并转向对李甲忘情负义的控诉,旋法起伏跌宕,最后淮胡主题再现,首尾呼应,与最初十娘憧憬的画面形成对比。幻梦已碎,杜十娘忧愤自尽,结束了她令人唏嘘的一生,淮胡也在疾速的颤弓中戛然而止。
吴利明作曲、周成龙编配的笛子协奏曲《舞春风》融入了昆剧和爵士布鲁斯的音乐语汇,在ABA1三段曲式结构的框架中,以轻快的笛音展现出一幅江苏民众在生机盎然的春季里欢欣鼓舞的音响图景。作品最初由笛子吹奏出昆曲曲牌【朝天子】的主要旋律,在第三段中笛子将曲牌的骨干音析出,运用多种手法变化再现曲牌的部分曲调,并最终以笛子的快速双吐将作品结束在连绵的羽音中,悠长圆润。
汪锋的三重奏《月湖·诉》选取甬剧“春调”作为作品发展延伸的基础。配合着古筝的摇指、刮奏和速度的前后变化,主题在二胡、小提琴数次回响输出。第二首《涌动》是作者对宁波风光的动情描绘。古筝细碎灵动地颤拨、小提琴随后紧跟的震弓、弦乐间的彼此缠绕,宁波古朴传统与时尚现代交织并存的城市之风依稀可寻。由邱晓柳写作的中阮协奏曲《弹·谈》试图以中阮与乐队协奏的演绎形式将弹词音乐的表达特点在器乐体裁中做一别样的诠释表现。整部作品中,琵琶不时地在横向上“弹”出熟稔的弹词旋律,与乐队的织体互为衬托,中阮与乐队则在纵向声部上以竞奏的表达方式“谈”出新的音乐语汇。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张晓峰的二胡协奏曲《西施情》叙述了西施对家国的诸般不舍、离愁别绪。演奏伊始,管钟以其近似于编钟的音色击奏出古曲《幽兰》的曲调片段,拉开了戏剧舞台上家国征战的帷幕。其后,二胡以连续不断的三连音、快速紧凑的快弓等,协同配搭着乐队,展示出西施内心多重的性格情感。孔志轩创作的唢呐协奏曲《麒麟颂》融合了鲁西南鼓吹乐和当地梆子戏的曲调风格,旋律在散化舒缓和快速热烈的交替板式中以传统的发展手法为依托,结合鲁西南鼓吹乐种中的敲击类音色,嵌入《一枝花》等曲调素材,在音区较高、音量宏大、长时值颤音的唢呐声中凸显出山东民间音乐的风采特点。
此次音乐会融合了古时诗词、舞台剧情,结合传统与现代,将不同剧种、曲种、乐种、歌种中的曲调要素在人声独唱与器乐的拉、弹、吹、打间进行器乐化的变化再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个融汇中西、横贯古今、集聚雅俗的艺术舞台上得到了较好的展示,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传统音乐在当代多元的音乐文化中应该如何承传发展这一问题的诸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