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展风骨,大江入海流——评原创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大江入海流”
发布时间:2019/5/7 12:20:58 作者:贾海艇
一座城市自有一座城市的风骨,任其在岁月的浸润打磨之下,依然以伟岸之姿,巍峨不倒,立于世间。这场音乐会落幕后,我默默地在纸张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眼。异乡人来到上海,最先体会的大概是所谓的“腔调”:一段段吴侬软语,讲诉上海人的生活琐事;老旧的弄堂,巷子深处的小吃店,清爽无油腻的桌子,还有随处可见穿梭在屋角下的猫;西装革履的男士,精致靓丽的女士,清新,雅致·····“腔调”已然从字典中的“说话的声音和语气”,变成了气派、风度、情调、素质、品格的代名词。思索至此,我不禁问自己,这是不是就是上海的特质呢?
音乐会告诉了我答案。这些幼年便在上海求学的作曲家眼中,上海好像不仅仅是我所描述的这样,他们音乐中展现出的上海,并不是一种腔调,而是一种的风骨。可以说,我们现下熟悉的上海腔调,恰恰是以现代文明造就的上海风骨为前提的,它融汇在时代里,凝炼在每一代上海人的记忆印痕与家国情怀之间。在音乐会中,我听到了多元·、融汇与求新等特质,听到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融合共生,听到了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品格。
翁持更的《梦里江南》、崔新的《石窟笑语》深深地展现了上海的江南文化属性。《梦里江南》这部作品对于作曲家而言,其实是一种故地情思的印记,乐曲结构可以看做是不完整的奏鸣曲式,第一段的慢板为引子主题,思绪由远及近形成引子的激情段落,奏鸣曲式的第一主题是小快板,引用了阿炳作品《听松》的中段,是对不屈向上的性格的呈示,第二主题是如歌的慢板,源于浙江民歌“顺采茶”和“倒采茶”,茶香即是梦乡。展开部的主体是由铜管主奏,作品最后并没有完全的再现,第二主题后直接接引子,通过对引子的照应,描绘作曲家的梦境,展现梦里江南,故地永留在的思想主旨。江南文化作为上海气韵的根基,是代代相传、不可忘却的记忆,作曲家通过音乐结构呈现梦境,借用“采茶歌”等曲调再忆江南,既是一种沉淀,又是一种召唤。石库门,是一种上海独特的住宅,也是无可替代的城市景观。在音乐作品中,如何描绘烘托这种市井生活的气氛呢?打击乐与弦乐组的颤音效果叠加在一起,管乐逐渐加入其中,彷佛描绘晨起时光,温暖的管乐,舒缓悠扬。随后通过三次变奏,从小提琴拨奏,到打击乐的融入,再到管乐也参与其中,乐队走向合奏,每次音乐情绪都有着细微的变化,时空之门缓缓打开,石库门不同时期的情态特色纷纷呈现在听众耳边。这部作品通过当代的审美视角和艺术表达,在音乐素材中融合了沪剧、评弹、江南丝竹等,这些江南地域的象征符号,引领听众回顾上海风骨中的江南气韵。
夏良的交响诗《红色之源》展现了上海风骨中的红色精神,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始地,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以发展壮大,在神州大地上成就建国伟业。这部作品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创作理念,通过音乐由弱起而逐渐增强的展开过程,表现红色力量由弱走向壮大的奋斗历程。在作品中,作曲家用木管和铜管构成的清冷色调,烘托革命初始时的低沉而茫然的气氛,借用听众耳熟能详的旋律音调,唤醒听众对于往昔峥嵘岁月的记忆片段。作品在前奏之后的主要结构部位中,使用了相关的红色经典歌曲片段旋律,《国际歌》的变奏发展来刻画共产党成立之初的伟大信仰,《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优美曲调塑造了党的光辉形象,《新四军军歌》的铿锵之音彰显了党的风范气魄。这样一段段耳熟能详的音乐,加之作曲家的现代化手法的处理,不断的变奏呈现新意,多声部对位营造了一个雄壮、酣畅淋漓的高潮,在坐的各位听众纷纷献上掌声,与作品心心相惜。
徐孟东的交响前奏曲《浦江晨钟》、周湘林的管弦乐《申城之巅》表达了上海的海派艺术。1928年元旦,上海海关大钟第一次被敲响,雄浑悠远的钟声,承载着上海几代人的沧桑记忆,诉说着近现代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海派文化“独特的形成、发展历程。在这部作品中,打击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随着两次钟声的旋律将作品分为两个部分,启奏之初打击乐敲响了英国名曲《威斯敏斯特》这是最初的浦江钟声,旋律以长线条为主,舒缓悠扬,由这一素材构成的浦江主题,壮阔博大。随后是用打击乐敲出《东方红》这一旋律主题,同时在乐曲的中部把乐队音型化织体中加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这部作品将具有象征意义的几个中外名曲片段动机镶嵌、融汇其中,通过交响曲的形式,叙述了“浦江”、“钟声”所蕴含的“海派文化”中融纳中西、承前启后的意向和想象。理解上海的风骨,除去回忆那些往昔岁月的点滴,就是要领悟上海的求索、发现、探寻的精神。
周湘林的《申城之巅》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日新月异的申城到处矗立着朗逸卓然的现代化建筑群,这些熠熠生辉、光影流动般的建筑透露出无与伦比的高雅气质与王者风范。这部作品就是从“勾勒城市天际线”的主题出发,用两个音乐主题——火箭式的直冲向上与降落式的沉稳立地,两个看似冲突的音乐状态,实则表达了作曲家对上海未来的展望,既可以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又可以稳扎稳打、拥抱未来。
最后一首是许舒亚的《百川归海》,它更好的凝练了本场音乐会的主题,“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潺潺的小溪,从四面八方缓缓流来,遇到险区,遇到岩石、遇到风暴,但河流从不踌躇、从不怯懦、从不回头,他们奔腾不息,驶向前方,义无反顾的奔向大海。作品中的两个音乐形象,一个象征奔腾不息的小溪流,一个象征各种困境与艰险,二者此起彼伏,相互呼应。从这样的音乐主题联想到上海的历史进程,的确刻画出了外来文化进入上海后的一种发展境况,上海以其极大的包容性,融汇了多种文化,以磅礴之姿汇流成江,从江入海,继续更迭奋进在新一阶段的发展浪潮之中,正所谓时代展风骨,大江入海流,这样的胸襟气度,这样的多元精神,这样的包容创新。这就是上海,在音乐作品中,在人们的记忆里,在发展的浪潮下,会依然昂首阔步,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