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之爱,爵士夜上海——爵士音乐现场·上海1930“中国爵士女声陈胤希音乐会”

发布时间:2019/5/7 12:25:52    作者:陈景舒    

  整场音乐会由上下半场各7首歌曲组成,除两首歌曲以英文演唱之外,其余12首均为中文演唱。根据陈胤希本人的讲述,这是她爵士音乐生涯中第一次中文歌占到这么大比重。不过,正如陈女士本人为这场音乐会所设定的那样“上海1930”,展现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上海开始传唱的爵士风格歌曲。这14首歌曲以及返场的第一首歌曲《夜来香》都让我们回到了1930年代的上海,那座文化多元的不夜城。

  音乐会以上世纪五十年代非常著名的《给我一个吻》作为开场,帘幕未启,管乐就先声夺人。陈胤希醇厚而婉转的声线和明亮的萨克斯、小号相互映衬,瞬间将全场的气氛点燃。转音、滑音的演唱等技巧体现了陈胤希对于爵士乐的功力与理解,这样的技巧与各乐手之间的配合无疑让舞台变得更为璀璨夺目。钢琴、低音提琴、爵士鼓、小号、萨克斯和陈胤希,都是爵士乐的叙述者、演绎者,每一个人、每一件乐器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六位音乐家的默契使得从他们指尖、口中所传出的爵士乐达到一个相得益彰的绝妙平衡。舞台的安排亦十分有趣,陈胤希、萨克斯手以及小号手并排立于更靠外侧的区域,也暗示着三人在下半场会有不同的合作。负责节奏低音的低音提琴和爵士鼓则稍稍靠后,灯光相较于前排的三人也更暗一些。钢琴则介于两者之间,很巧妙地体现出钢琴既能够展示夺人耳目的旋律又能够胜任和声、对位等结构功能的地位。

  第二首歌曲是上海滩“银嗓子”姚莉曾传唱的一首由国人作词作曲的爵士歌曲《得不到的爱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作为爵士乐在中国栖息地,这首歌也是上海曾出现过一批不错的爵士音乐家的一个缩影。随后登场的歌曲中《我的心里只有你》《郎是春日风》《我要你的爱》《玫瑰玫瑰我爱你》等大众十分熟悉的、传唱至今的上世纪风靡上海滩大街小巷的歌曲。

  《情人的眼泪》与《恼人的夜雨》两首歌曲,陈胤希仅仅与钢琴手Roksana合作完成,体现了爵士乐的不同形式。《情人的眼泪》这首歌可能在音区上对陈胤希有一定的挑战,但些许的小瑕疵在歌手丰沛的情感中,是可以被包容的,或许这就是爵士的魅力所在,一定的容错率和一些小瑕疵才更迷人、更接地气。《恼人的夜雨》一曲开启了整场音乐会的摇摆之门,随着歌手脚步微移、手臂轻拜,众人跟随者音乐的节拍或摆头或耸肩或打起了响指,都逐渐融入了这自由的、摇摆的、爱的夜晚。上半场的最后一首歌曲是艾灵顿公爵所作的《It Don’t Mean A Thing》“如果你不摇摆的话,那就没有意义”更是一首极尽摇摆的歌曲。歌曲中不仅有人声与器乐的同度贴合,也给了每位乐手独奏的show time,自由而包容的摇摆之爱,闪耀着独属爵士乐的光华。

  下半场中的《上海莉莉》是由萨克斯手Alec率先开唱,陈胤希在回应时才缓缓重登舞台;《你说》则是由陈胤希与小号手Antonio合作了中文与西班牙语的版本,让观众们看到爵士乐更多的可能性。在《我要你的爱》中,陈胤希则邀请在场观众与她互动与她一同完成这首歌,拉近舞台上下的距离,也将观众带入爵士乐中,表现了爵士乐的摇摆、自由、可玩性的特点。《如果没有你》中探戈、恰恰等摇摆元素,仿佛把人们带回那个大街小巷贴满月份牌的上海滩,让人不禁想跟着音乐起舞。下半场的最后一首歌曲是家喻户晓的《玫瑰玫瑰我爱你》,所唱的大抵不是对玫瑰的爱,而是对爵士乐、对音乐的热爱。

  返场的第一首歌曲是陈胤希的原创作品《WeChat》,用有些落寞、疏离的音调和旋律讲述了人们与微信之间的“爱”,曲中“编制故事,看似繁华,害怕孤独,尽显浮夸,制造谎言,难分真假”这样的词句正是当代人们的不二写照,用略带布鲁斯的音调来表达对微信的“爱”,不可谓不讽刺。全场的最后一首歌曲依旧是曾被许多歌手翻唱过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夜来香》,陈胤希以此作为整场音乐会的结尾可以视作对于音乐会主题——“上海1930”的一种回归、点题。自爵士乐崭露头角以来,就有一批忠实拥趸。时至今日她仍拥有这样的魅力,究其原因,大概是爵士乐中自由的摇摆吧。

  整场音乐会的形式颇有将live house搬进音乐厅的味道,观众与舞台的距离并不如古典音乐会那样遥远,也无需那么正襟危坐,正契合了爵士乐摇摆、自由的精神。除第一首翻唱歌曲为陈胤希女士本人的当代原创作品之外,其余选曲皆为上世纪30-50年代在中外流行的爵士风格歌曲,对于音乐会主题而言,可以说是十分扣题。整场音乐会我们沉浸在包容的爵士乐中,沉浸在那个光影声色皆动人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