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靓同志自2014年11月起担任青浦区朱家角镇安全管理事务中心主任。在同事和下属的眼里,工作时的季靓是一位百分百的"女汉子"——果断、雷厉风行。在这位"女汉子"的带领下,这座淀山湖畔的小镇保持着稳定可控的安全形势,以饱满的姿态迎接着每天络绎不绝的八方来客。
不畏压力 自我施压
季靓同志曾经在青浦区民政局、共青团青浦区委、朱家角镇社保中心等多个部门工作的经历,而安全工作对她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刚来安管中心的三个月,我暴瘦了10斤。"季靓坦言,安全工作既需要24小时待命,又需要主动沉到基层,了解基层的需求,和以前的工作相比,的确有着巨大的压力。然而,季靓却顶住压力,迅速适应了这种新的工作节奏。她时刻让自己百分百地投入工作状态中,为了不漏接任何一个电话,她为自己准备了两个移动电源,车里备一个,随身携带的包中备一个。一个冬天的夜晚,季靓已经入睡。凌晨三点,她的手机铃声突然想起。她立刻从床上蹦起,顾不得穿鞋,光着脚丫便奔到电视柜旁,接起了电话。就这样,她一边打着哆嗦,一边了解事故情况。当得知所有人员安全撤离,她吊起的心这才放下。 她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无论工作多繁忙,她也总是抽空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全面掌握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相关知识,并且在短时间内就顺利地考出了安全生产执法证。
在她的带头下,朱家角镇安全管理事务中心出色地完成了青浦区政府、镇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及各项安全工作。但是她并不满足于"出色地完成工作",她总是进行自我施压,运用各种可能的办法宣传安全理念。她自办季刊《朱家角安全报》,建立和维护"朱家角镇安全生产"微信公众号,自编《朱家角镇安全工作月报》。有一次,她在自学了《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后,在区级、镇级领导并没有做出具体要求之前,就将《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海报,分发给镇上的500多家企业,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
有礼有节 铁面无私
季靓说:做安全要有一颗坚强的心。"一颗坚强的心。"说的不仅是执法时候的"理直气壮",更是拒绝诱惑的"果断坚决"。许多企业虽然很重视安全工作,但苦于不知如何做。季靓和她的队伍在检查的同时也向企业积极宣传相关政策。在检查时候,如果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一些能够整改的问题,季靓会给企业一定的时间去整改。一些企业不知道如何整改,季靓则会请来青浦区安监局执法大队的执法人员。执法大队的权威与专业能够帮助企业顺利整改。如果是消防问题,她又会请消防中队来参谋。而对于那些冥顽不化的企业,季靓则会依法进行处罚。她认为处罚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方法。处罚不能常用,但不能不用。有理有据地处罚一个企业不仅能震慑一家企业,更能震慑一类企业,还能树立安管中心的执法威信。 也有个别企业会对安全检查抱有情绪。"你们是不是来找茬的?"曾经有一家企业主不客气地质疑季靓和她的队伍。她并没有气恼,相反,她非常自信地告诉这位企业主:"我们来找出问题时为你好。我不是故意来刁难你,也不是奔着罚款来找你。如果出了事故,损失的是你啊!我们现在可是免费帮您打工呢!"在她幽默生动的劝说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朱家角镇安管中心的工作开展起来也越来越顺利。
除了以上两种企业,还有个别企业在检查中暴露出问题后存有侥幸心理,向季靓"打招呼",希望她能"放过一马"。而平时笑语盈盈的季靓回答从来都只有一种:"不!"她说:"安全的事情不要来打招呼!" 善于合作 团结队伍 朱家角古镇作为上海的历史文化名城,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参观。而保证古镇安全,仅凭安管中心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每逢节假日前,安管中心都会与朱家角综合治理办公室下的联防大队进行沟通,一起制定大客流的应急预案。除了节假日临时抽调人员,平时日古镇中还驻扎着一支30人的综治大队古镇中队。这些队员每一小时就巡逻一次,时刻注意着古镇的安全。古镇尤其怕火。安管中心根据一定的距离和空间,在古镇中设置了多个室外消火栓和灭火器的集中存放点。虽有灭火器,但谁能来用?季靓想到一个办法,她请来消防支队,为古镇中队队员们进行一次集中消防培训。古镇中队队员就成为了使用灭火器的中间力量。季靓又把古镇消火栓和灭火器的布局图发给古镇中队,队员们将这些点牢牢记在心里,一旦发生火情,能够迅速、就近找到灭火器,扑灭火源。
除了和综合治理办公室合作外,朱家角镇安管中心还和当地派出所进行了合作。朱家角派出所原先在古镇内装有若干个摄像头,但是随着客流的增加,这些摄像头无法满足需求。安管中心得知情况后,购买了8个摄像头,与原先派出所的摄像头形成网状监控,形成合力,更准确、更详细地进行大客流监控。
对内,季靓非常善于团结队员。朱家角安管中心的队员平均年龄只有30岁,许多队员还是团员青年。季靓会组织团员青年们一起过集体生日。她还专门请培训公司为队员们进行拓展训练,尤其是对队员们的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的技能进行培训。平时,季靓也会和队员们在微信群中交流工作心得和体会。队员们都亲切地把她成为"靓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