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8/6 10:00:59 来源:劳动报 作者:罗菁 选稿:黄雪婷
安全监管,要的不是墨守成规,更需要开拓创新。
创新,就必须有人走出一条“路”来。谁先走?这对于安全监管人员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原地踏步,至少无功无过;荆棘前行,没有勇气不行。
张之崟,就是一位“探路者”。自2012年初进入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来,他一直工作在安全生产执法监察第一线,肩负本市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执法监察面上工作,重点负责金山区、奉贤区、闵行区以及上海化学工业区等危险化学品集聚区域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和行政审批现场核查工作。他刻苦钻研岗位业务,岗位上不断追求创新,用职责守护着城市的生产安全和运行安全。
“初生牛犊”勇挑安全重担
张之崟是一位年轻的“80后”,可他在业务上的老成,让同事们都要翘起“大拇指”。
近年来,国务院根据安全生产新形势、新挑战,连续部署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专项治理行动。全市范围的石油化工企业石油库和油气装卸码头安全专项检查、化工和医药及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安全专项治理、油气罐区专项整治、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专项整治、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三年攻坚战……让人意外的是,这些艰难的任务,居然都是这个小伙子牵头组织并完成的。
“我也是被逼出来的。”张之崟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原先的专业是环境工程,和安全监管几乎“搭不上边”。而面对这些全新的事物,只有依靠自身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没有什么事情是不会做的,只有不愿意去做。”张之崟表示,一方面他利用业余时间加强法律法规的自学,另一方面则利用机会,不断向专家讨教,“再加上结合工作实践,再难的硬骨头也能啃下来。”
“夜以继日”织就安全天网
说的虽然“轻描淡写”,张之崟背后付出的汗水往往不为人所知。对他而言,“5+2”、“白加黑”已经成为习惯的工作模式。
市级层面的执法监察,更多的是以点拓面,谋划研判。如果说八小时之内是“点”上的安全监管,那么“面”上的安全监管只能出自八小时之外的加班加点。张之崟正是这样挤出时间,完成了历年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部署、组织、统计、督导、总结等文案工作。同时,沉心思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治本之策,编写出《上海市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试行)》并组织全市推进实施,用以规范企业的风险管控工作,便于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编写出《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事项分类表》,用以规范执法人员的执法标准、裁量尺度,便于政府落实监管责任。
挥洒汗水攻坚克难
肩负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执法抽查和行政审批事项现场核查的重任,张之崟把青春汗水都挥洒在了上海6340平方公里土地上。
从最北面崇明岛的南门油库,到最南面杭州湾畔的上海化工区,从最东面洋山港的液化气站,到最西面苏沪界的鞭炮仓库,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6年来从无间断。行车里程超过10万公里,检查企业超过1000家次,核查行政审批项目超过1400项次,调查处理信访超过100件次,督促整改安全隐患超过4000项次,除移交区局处理的案件外,对近30家严重违法违规企业行政处罚近200万元。他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工作态度,努力承担好对企业“放管服”的神圣职责。6年来,对口联系的危险化学品集聚区域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在监管中,张之崟经常要面对一些“老大难”问题。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三年攻坚战中,一个占压管道的“城中村”需要整体搬迁。熟悉内情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这难度也太大了。可张之崟却没有退而却步,他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来回沟通,不断加强督导,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终于将这个“城中村”连根拔起。三年中艰辛几何,只有他自己心中最清楚。
“虽然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汗水中的喜悦更有成就感。”张之崟如此说道。
很多朋友曾有些遗憾地对我说道,作为一名环境工程硕士和日语专业的学士,你应该更多地站在高校讲堂上,又或是专业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而不是风里雨里奔跑在安全监管一线,“为你感到不值。”
不值吗?我倒是觉得挺值得。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既然我选择了安监,就应该在这个岗位上发出光和热。风里雨里辛苦不假,但看到企业安全隐患被排除,城市运行稳定有序,这份属于安监人特有的骄傲,是旁人往往不能体味到的快感。
古人常说,“学而优则仕”。对我而言,这个“仕”不是要去当官,而是要做好一名称职的公仆,去为这个城市做出你应有的贡献。作为安监队伍中的一员,我愿意当好这个“仕”。
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东方网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