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延长西路619号,附近有地铁7号线(新村路站)。元代水闸遗址深藏于地表以下7―12米深处,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是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遗址发现于2001年5月,历经多次发掘整理,于2006年完整揭露遗址全貌,被评选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发现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解古代水利建造的工程技术流程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对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特别是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吴淞江流域的历史变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成长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建于遗址上方,是为保护、研究、展示上海元代水闸遗址而建,是上海第一座遗址类博物馆,现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分馆。博物馆于2009年11月开工建设,2012年12月31日开馆。博物馆从水闸的发现经过、历史背景、建造流程、水闸结构、工艺功用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公众展示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水闸遗址主体由闸门、闸墙、底石组成,都为700年前的原物。水闸平面大致呈对称 “八”字型,东西长42米、进水口宽32米,出水口宽33米,河水由西向东流入闸内。当时水闸建造在吴淞江的支流上,是为了蓄水挡沙、泄水冲沙,帮助吴据江防淤和疏浚。涨潮时关闭闸门,使泥沙沉积在闸门外,退潮时开启闸门,利用水闸内外的水流落差,用闸内的清水将闸外的泥沙冲走。水闸的建造,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经济及航运事业的发展。该水闸由元朝著名水利专家和画家任仁发设计监造。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对于在城市中进行的考古发掘、遗址保护具有示范作用,它体现了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和谐相融、互相促进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探寻、保存、弘扬上海的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整个博物馆建筑设计体现了水闸建筑元素,凸显了“水”的主题。外形冠以晶莹的现代化折线玻璃顶,自中间门架柱向两侧飞注而下,以隐喻闸门激流之主题,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建筑总体、平面、空间组合及结构选型突出了原始的水闸象征,建筑造型处理在屋顶门架及入口檐柱采用石材饰面,气势恢宏,具有历史文化气息,柱身上作马头琴弦雕塑以示蒙古民族特色。参观路线采用了缓坡环绕遗址的方式,通过透明玻璃的参观步道,让参观者可以全方位的看到元代的木桩、石驳岸,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