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木耳 大产业”谈开去
2021/6/2 10:00:17 作者单位:界面财联社北京党支部 作者:毛启盈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足迹》与孩子共成长
“小木耳,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从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迅速传遍了世界。在秦岭南麓大山里默默生长的农副产品柞水木耳一夜之间成了享誉全球的“网红”,然而,其背后背负着几代人的成长足迹。
从我能记事时起,这黑黝黝的木耳就是全村的希望。
每年春夏之交,靠山吃山的父辈们,天不亮就上山伐木。一排排的木耳架,漫山遍野。如果遇到雨水丰沛季节,木耳就像其他植物一样,郁郁葱葱,可谓“大丰收”。但依靠自然生长的木耳,只够自家炒菜做饭,自给自足。一旦遇到了旱季,颗粒无收。父辈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干枯的木材,一声叹息,只有将快腐烂木架扛回家当柴烧。
后来,新农村通上了电,于是就用电锯取代鲁班锯,把木头锯成一米二左右长度,在上面打出原型方孔,然后自制发酵菌,填入孔中,算是机械化生产。相比自然木耳,这样的操作,工序异常复杂。父亲一早出山,有时候半夜才回家。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仍然要看老天的“眼色”,如果遇到干旱,依然颗粒无收。别说往外卖钱,连自己也不够吃,更何况很少有木耳贩子来大山里收木耳。
终于熬到了我上学的90年代,家乡马路通车了,外地的商贩前来收木耳,但是,辛苦栽培了一年的木耳,所卖的钱仅够交学费。
时光好似白驹过隙,一晃就到2000年之后的互联网时代。政府开始“封山育林,技术下乡”。村里人开始学习新技术,采用现代化技术种植木耳。
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百姓心中生根。今天,村里种植木耳再也不用成群结队砍伐树木了。只需要将枯枝、植物叶子以及玉米芯等材料进行发酵,通过智能物联、赋能生产,不仅可以长出黑黝黝的大木耳,产量还是原来的10倍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村民们再也不愁木耳的销路了。除了网红带货之外,很多同我一样在城务工的中年人,很乐意陪同00后的儿女回农村,不仅是想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更多的是怀念小时候木耳的味道。与时俱进的女儿,充满了好奇,不断问东问西,还连夜制作了一张PPT,讲述爷爷奶奶的木耳传奇。PPT在班上传播,学校里很多同学们都催着父母去乡下参观木耳,要亲自品尝一下。年迈的老父亲,从视频上看到孙女的解说,眼睛湿润了。
小小的木耳给全世界送去了健康,小小的木耳让贫穷的山里百姓腰包鼓了起来,小小的木耳印证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神奇力量,印证了时代的变迁。
在50后的父辈眼里,小木耳是支撑家的希望,是人生的奋斗;在80后的我们,小木耳是变革,是成长;00后的孩子,小木耳是七色的阳光,是幸福的童年,是祖国的山清水秀。
习近平总书记的脚印踏过了这个村庄,给山里人带来了新的希望。一句“小木耳,大产业”的背后,是村民憨厚朴实的笑容,满满溢出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不是靠天吃饭,而是党的春风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