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一载 我学到了很多

2021/6/13 10:01:56 作者单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作者:白璐 

  在这个自媒体飞速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真相与谣言常常让人傻傻分不清。一个热点事件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谣言,甚至反转,大众的情绪总是被谣言、假新闻等玩弄于鼓掌之中,每当出现一个“耸人听闻”的热点事件,“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则成了我的第一反应。对于非官方机构下的结论、判断也始终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在过去一年里,各类与新冠疫情有关的谣言更是呈爆发性增长。如何分辨谣言、驳斥谣言,渐渐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的一门必修课。

  我有幸于2020年2月从上观编辑中心调到上海辟谣平台工作,恰逢新冠疫情暴发,网上谣言频发,每日要核实的内容非常多,一年多来学到了很多东西,深刻体会到了“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网上的造谣大号非营销号莫属,煽情炒作、贩卖焦虑、编造八卦“爽文”来赚流量,则是营销号们的拿手好戏。我们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各种各样的营销号作斗争。疫情更是成了一些营销号千载难逢的“商机”,本就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的公众被煽动一下,舆情马上就能引爆网络。还有些公司会通过运作营销号、雇佣水军等方式攻击友商,涉嫌不正当竞争。更有甚者,利用人民朴素的爱国之心,煽动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样的内容不仅传播力广,而且危害极大,甚至一度引发外交事件。但耸人听闻的内容太夺眼球,造谣成本又太低,这也是营销号们猖獗不绝的原因。讽刺的是,煽情类内容的热度往往大于辟谣的热度,因为情绪是非常容易调动的,而冷静思考却是很难的。

  此外,媒体报道偏差产生假新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是一个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素养。但现实中,记者会因为采访不到位、原始材料缺失、理解偏差、赶着发稿等原因发出了虚假新闻,一旦发出便覆水难收,即使源头已经撤回或做了修改,但在互联网上早已传播开了。我们做网络辟谣,更要引以为戒,发稿前一定要确保每一个字的准确性。

  除了非故意性失实之外,网上还充斥着许多故意制造的假新闻。境外敌对势力很擅长对我国事务恶意解读、造谣抹黑。对于这些谣言,我们要坚决驳斥。但受制于媒体影响力、语言差异、网络防火墙和国内外媒体平台的舆论管控等因素,国内权威媒体的辟谣内容在中文互联网上虽有传播力,但很难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每一个有理想信念的新闻从业人员应该为之奋斗的方向。我们每天与谣言作斗争,就是为了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