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航天梦想永无止境 汪莹:找回初心 不负梦想

  从“神舟六号”到“嫦娥四号”,在部队就有了“投身航天梦想”的汪莹,先后获得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航天局型号立功“二等功”等荣誉。

  一次入伍 一生军人

  1997年,带着对军人的崇敬和对星空的向往,汪莹考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分配至火箭军通信团卫星微波站。在平凡又苦乐参半的军旅生涯中,她学会了团结协作和坚持不懈,这也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4年,汪莹考入总装备部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师从国内测控通信领域专家,对航天测控系统和星地测控等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2005年,有幸参与“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任务,亲身体会了航天系统的庞大复杂和工作的严谨细致,于是,汪莹心中埋下了投身航天的种子。

  2010年,汪莹转业到家乡区委办工作,稳定的工作,陪伴在父母身边,在外人看来这可能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可是每当看到电视上火箭发射成功的画面,回忆起和战友并肩作战的场景时,她还是会怅然若失。所以一年后,汪莹毅然决然离开家乡,进入上海航天从事宇航测控工作,找回初心,不负梦想。

  笃志前行 光速成长

  进入上海航天后,汪莹主要从事航天器测控分系统设计工作,就是研制地面与卫星通信的那根“风筝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过去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互相碰撞,让她受益匪浅,在新的工作岗位中迅速成长起来。

  2016年,嫦娥四号明确了到月球背面去,探索人类未知之地的工程目标,此时她接到了担任嫦娥四号巡视器测控数传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的任务。经过了嫦娥三号任务的洗礼,汪莹和参与研制的新战友们都有了一定的工程经验,但是嫦娥四号的研制任务并不因此而变得一帆风顺。首先摆在面前的,是月球背面与地面站的“不可见”问题,传输信息的电磁波不会自己拐弯,因此工程总体先期发射了“鹊桥”中继星,用智慧给电磁波信号拐了一个太空弯。可是为了这个拐弯,汪莹和她的新战友们可谓是竭尽所能。影响最大的就是测控数传分系统,原以为只是简单地降低信息传输速率就能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对于这样庞大复杂的工程来说,任何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变化都可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更何况这个变化是地外中继通信?2017年,她们对中继通信链路开展了无数次的试验,从单机试验,到分系统联试,再到两器一星试验。从一开始举步维艰,每测几个项目就会遇到问题,只好停下来分析讨论,甚至倒回到原点,修改产品的技术状态重新开始试验;到后来终于一个个地解决了问题,实现了可靠的中继通信。从春到冬,汪莹和战友们频繁地往返于上海、北京和西安,当时她常戏称“高铁是我家”。

  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终于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当巡视器信号带着清晰的月背照片从中继星转发回来时,汪莹和战友们心中的激动无以言表,所有的辛苦都变成了甜。让汪莹的开心兴奋更上一层楼的是,在北京飞控中心遇见了军校时的同学,他们也参与了嫦娥四号的测控任务,她们再次成为了并肩作战的战友。军队是汪莹航天梦的起点,上海航天给了她追逐梦想的舞台,而那一刻与新老战友在同一个战壕里分享圆梦的喜悦,回望初心,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吗?

  使命在肩 逐梦九天

  古人云:“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除了任务成功的高光时刻,航天人更多的时间都在默默地努力着。

  在嫦娥四号发射期间,作为主任设计师,汪莹长期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和北京飞行控制中心执行保障任务,年度出差时间近200天。当任务完成回到家中,她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段文字:“离家三月,穿越夏秋冬,穿着T恤去,顶着大雪归。那布满灰尘铺着凉席的屋子,煤气出不来,水阀坏了,热水器温度上不去,两个电视一个没声音一个没图像……”。上海的家已然如此,对于安徽的家,她更加愧疚。因为长期出差在外,任务成功后,“文人”父亲也欣喜的作诗一首送给她作为鼓励:

  嫦娥玉兔喜联心,新岁太空好事频;

  宇宙浩繁无止境,勇于探索创佳音。

  2019年2月20号,非常幸运,汪莹作为嫦娥四号研制人员代表中的一个,在人民大会堂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那一刻,一切都值了,任务的圆满成功有她的一份力量,有她的价值体现,她由衷的感到自豪,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航天梦。

  汪莹说:“航天梦想永无止境,我们没有理由停下探索前行的脚步。现在的我除了继续做好后续月球巡视任务外,还参与到近地卫星星座、深空探测等新项目的设计论证中,不断拓宽和延伸研究的领域。”

  能成为一个航天人,能将自己的梦想投入到中国人的航天梦中,并努力坚持不懈地一点点实现梦想,是汪莹最大的幸福。

汪莹同志个人介绍及优秀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