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 稿件
 
后世博的经济转型思考 上海贝尔:浦东转型样本
2010年12月7日 12:34
来源:中国上海   

  全球通信行业正在勾画最新“绿色行动图”:成立“绿色沟通”联盟,汇集全球技术研发精英,发明并提供技术创新架构,5年内实现通信网络能效提升千倍。这也意味着全球网络今后可“千倍降耗”,一天耗能量将能够支持这些网络运行三年。
  这可不是盗梦者的植入游戏。阿尔卡特朗讯集团旗下的贝尔实验室正是这项“绿色转型行动”的发起者,并已在全球“一呼百应”。而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阿尔卡特朗讯的中国旗舰公司正积极行动,一系列最前沿的尖端研发悄然启动,阿尔卡特朗讯以及“绿色联盟”其他成员,非常期待上海的研发成果。
  是上海贝尔的创新实力,赢得了国际巨头的关注。即使有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同场竞技,上海贝尔人均专利数照样位居阿尔卡特朗讯全球六大研创中心首位,而且已连续四年摘冠。
  以“绿色行动”为契机,上海贝尔开始了打造和提升国际核心竞争能力的新一轮转型。这一目标,正与浦东的转型方向相一致,上海贝尔的转型探索也因此被新区领导赞为“浦东转型样本”。
  国际化转型“步步为营”
  转型,早已不是一家企业或者一个地区的认知。
  今年1月,阿尔卡特朗讯全球供应商大会在浦东召开,宣告把与核心产品相关的元器件采购中心“迁”至浦东。此举被视为其全球采购中心正式向中国转移的开始。
  上海贝尔董事长袁欣坦言,对企业而言,转型绝不是喊喊的口号,而是必须的选择。新一轮全球产业转型,不再局限于物理意义的生产能力搬迁,更多是研发、采购等核心资源的转移。而金融危机在新世纪首个十年之尾的爆发,使得渐已进入周期性调整的通讯行业雪上加霜,客观上促使转型提速。
  面对全球转型大势,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浦东也在反复思考:怎样才能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继续领先?进一步国际化、打造核心竞争力,无疑是关键。上海贝尔的选择,显然是浦东转型调整的缩影。
  国际化转型“步步为营”,上海贝尔动作频频:跨国研发合作由参与走向主导,掌握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成为中国4G技术标准的重要贡献者,以及光传输、宽带接入、无线射频等通讯技术产品的领导者;全面扩容上海、北京、南京、成都、青岛五个研发基地,今年要新增千余名研发人员;高端制造向新产品引入、认证等高端环节优化延伸。
  从改革开放后通信行业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到如今兼有“外企”和“央企(五家总部在上海的央企之一)”双重身份,上海贝尔与生俱来的“国际化DNA”始终不曾缺失。公司执行副总裁陈伟栋说,随着全球跨国企业产业再定位和资源再布局的加速,企业加快国际化转型势在必行。
  “黄金一股”黄金经验
  国际化的转型步伐,上海贝尔迈得似乎很轻盈,这份“幸运”好像难以复制。而在袁欣看来,“幸运”不会无缘无故眷顾你,没有当初甘于牺牲的战略眼光,今天的局面也许大不一样。
  上海贝尔于浦东的样本意义,还有更深一层的解读。
  上海贝尔是我国通信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但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大幕开启,其在上世纪80年代看来相当超前的“市场换技术”合作形式,在90年代遭遇了全国通信技术超常规发展的挑战——产品系列单一,技术亟待升级,想要从外方手里获取先进技术和产品么?得支付高昂专利费。
  国内股份制改革此时风起云涌,在国家主管部门全力支持下,上海贝尔大胆改制:主动让股给予外资合作方“50%+1股”的象征性控股。外方多的“1股”被称为“黄金一股”,有了这“黄金一股”,外方可以合并报表,体现来自中国市场的业绩;而中方的让步,换来的是中外合资模式从“技术转让”升级到“技术共享”,并在法律章程上予以明确。
  吃过技术引进的亏,所以更有改制的迫切。显然,中外合资的“黄金战略”,比决定控股权的“黄金一股”更宝贵。“技术共享”之后,技术得以双向流动:外资合作方向上海贝尔开放其全球技术库,上海贝尔可以全面共享外资合作方所有的产品和技术;而上海贝尔自主研发成果也可以在全球推广应用,本土研发积极性大大提升。
  “黄金一股”的黄金经验,“技术共享”的合作创新,上海贝尔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又提供一条成功法则。这也是浦东改革开放坚守“面向太平洋”思考的内核。
  在国际市场舞“双刃剑”
  在金桥,一个名叫CDC的机构低调落户。
  落户虽低调,来头可不小,这个CDC可是阿尔卡特朗讯集团的“大脑”——全球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现在,阿尔卡特朗讯就把“大脑”的运营交给了上海贝尔。
  背靠阿尔卡特朗讯的强大实力,上海贝尔获益不少。作为国内领先的高端服务外包项目,CDC的落户,带动了浦东信息技术产业链的上下游联动,助推了上海贝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引入现代服务业。
  随着对中国研发力量和市场空间的倚重,今后上海贝尔研发投入资金除了依靠企业自身,阿尔卡特朗讯集团总部已决定每年给予进一步支持;在国际化转型过程中,借助跨国品牌的力量,上海贝尔更容易深入国际市场,而且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入欧美等发达市场相对也更容易。
  作为跨国公司全球序列的一分子,上海贝尔在“享受”核心市场机会的同时,也感受着另一种挑战——与外资共舞于国际市场,需要更多智慧和艺术。对于上海贝尔来说,任何一次合作要体现来自中国的价值,但更要强调国际合作的成果;在体现实力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体现中国给其他合作市场带来的积极效应;本着这样“存小异求大同”的原则,实现与外方合作伙伴的共赢。
  当然,竞合中谋双赢,不仅是上海贝尔的体会,也是外资合作方的需求,毕竟,中国市场是他们很大的利益所在。阿尔卡特朗讯首席执行官韦华恩的话或许是最好的注解——“世界上没有一个市场比中国更具有挑战性……如果可以赢得中国市场,你就可以赢得其他任何一个市场”。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