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登海,男,54岁,中共党员,现任闸北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支队长。作为一支基层交通管理队伍的领头羊,王登海同志始终带头扎根于一线,时刻关心着每一个民警的情况,不断想方设法提高辖区的道路通行能力。
每天,他都奋战在一线;每天,他都辗转于各重要交通区域。他了解全区各条道路情况;他知晓所有交通顽症症结。在寒风骤雨中,他与民警同甘共苦;在烈日骄阳下,他与民警同进共退;在排堵保畅时,他站在最繁忙的路口;在顽症整治时,他冲在队伍的最前端。在面对困难时,他又引领着大家攻坚克难。为了有效治理辖区“四类车”等突出交通顽症,他时常亲自带领支队班子和科队干部在铁路上海站等区域,开展整治行动,不断激励民警发扬勇于拚搏、乐于奉献、连续作战的精神,实现区域道路文明、有序、安全、畅通的目标。
他带领班子领导始终坚持从优待警工作原则,努力促使民警紧密团结,队伍发展朝气蓬勃。通过家属座谈会、深入民警家庭等多种形式,增强民警家属和支队工作彼此间沟通、了解、理解、和支持。通过定期访谈,随时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民警及其家庭状况,并设法解决民警及家属的实际生活困难,让民警始终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确保支队队伍整体的和谐稳定。
交通管理中他创新管理,精益求精。1989年,刚刚从警三年的王登海同志就根据天目恒丰岗位路口较大的特点,采用左转与直行车辆同步进入路口打破常规的方法通行量提高了30%,最终形成了全国推广的“左弯待转区”。对待工作,他总是不断追求最佳管理效果,力求用最小的改变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辖区的道路通行能力。很多时候,他可以通过一组交通信号灯的细微调整,解决长期困扰闸北交通畅通的难点;通过增设一些交通设施,就能有效遏止突出顽症的滋长空间。一是针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先后创新数项行之有效方法。较有代表性的:王登海同志先是在全市首创了在高架立交上按装交通信号灯,采用信号灯控制立交水平面车辆交汇管理方法,有效缓解了天目立交交通拥堵和长期以来事故高发问题,通行力提高30%、事故下降80%;后又首次尝试在地下隧道斜坡段设置可变车道交通组织,在西藏路海宁路地下隧道上升斜坡段设置可变车道,有效提高了高峰时段道路资源的利用率。现今,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王登海同志又反复研究,以逆向思维超常规方法,在路段增加一根停车线,以两次停车方式,形成交通流量的“蓄水池”,将原来的单一“左转待转区”改为“综合待行区”,将现有的四根车道提高到了十二根车道的通行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车辆通行流量,有较缓解南北高架及上海站地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在总队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指导下,又在共和新路/临汾路尝试通过“LED”显示屏实施“综合待行区”。若尝试成功这又将成为全国首个信号灯+LED综合待行区控制路口。二是针对道路秩序问题大胆创新交通组织措施。为有效遏止本区“四类车”等突出顽症,王登海支队长多次率员深入铁路上海站北广场区域实地调研,并以北广场综合改造为契机,大胆提出按照“机场标准”打造陆上迎宾大厅,在北广场区域部分道路实施双向禁非。此项禁非措施在城市超大型公共交通枢纽管理开了先河,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使北广场道路交通综合秩序焕然一新,得到了公安部、市局相关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针对交通管理顽症创新源头管理举措。今年在市局“四类车”整治开始以来,王登海支队长亲历亲为抓整治的同时,提出了抓源头管理的治理思路,并在本区率先实施协调加油站采取禁止为燃油助力车加油等措施,有效遏止了我区“四类车”等突出顽症的滋长空间,此项措施被市局在全市各区县推广应用。
在王登海支队长的带领下支队先后获得了2007、2008年分局“建和谐警营,创优秀团队”先进集体;2009年度分局“达标创优”先进党总支;2009年度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铁路上海站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赛区先进集体;2010年争先创优世博先锋行动“五好”基层党组织;2007-2008年度、2009-2010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等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