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上警盔,亮起警灯,夜巡民警骑着摩托车驶上街头

半夜回到派出所休息,王聪匆匆吃点夜宵

王聪(右)用警用PDA比对行人身份信息,徒弟小樊(左)在做记录

半夜1时多接到110报警,王聪(左)和搭档乔兵马上到居民家了解情况

2时13分,王聪(左二)、乔兵(右二)与增援民警扑上前去,联手将窃贼擒获
危急关头“先救群众”,血流满面追贼半里——这个夏天,好民警王柏强和朱学全的动人事迹,让许多市民意识到,自己身边原来有这样一支为守候城市夜晚安全而默默奉献的队伍。
午夜街头的一盏警灯,不论冬夏,总会让黑暗中回家的市民平添一份从容和温暖。为了这一份安全感,全市数千名夜巡民警,每天在设卡、巡逻、接处警的循环中通宵达旦,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
8月16日深夜,本报记者搭上静安公安分局曹家渡派出所的巡逻车,随巡警王聪“出更”8小时,亲身体验夜巡民警的“夜生活”。
22:00
设卡盘查
从细节发现线索
与王聪一起夜巡的,除了他多年的搭档乔兵,还有刚从警官大学毕业加入警队的樊雅旻。小樊是王聪带的徒弟。
今晚第一个任务是前往胶州路康定路口设卡,盘查过往车辆和可疑行人。这是一条光线很暗的马路,人车稀少,偶尔才有一辆助动车驶过,至于行人,更是很久才能看到一个。王聪和同事把摩托车上的警灯关掉,开始设卡。
为什么要关掉警灯?王聪告诉记者,在光线较暗、行人较少的路段巡逻或设卡时,他一般关闭警灯,以便细致观察道路两边情况,如发现可疑人员,立即盘查,同时也能增加与违法犯罪嫌疑人遭遇率。
晚上10时11分,王聪拦下一名身着背心、脚穿球鞋的男子。王聪敬礼,告诉他是例行检查,请他出示身份证。男子说是出来买东西的,身份证没带,王聪就让他把身份证号码背出来,在警用PDA上比对。2分钟后,PDA显示信息无误,王聪又仔细观察了一下男子,随后向他道声“谢谢配合”。此时,一边的徒弟小樊,已经将这次检查的信息记录下来。
既然没有可疑,为什么要记录?王聪解释,再敏锐的巡警也不可能识破所有嫌疑人,但记下对方的信息,对于意图实施犯罪的嫌疑人,是一种极大的震慑,“至少这个晚上他不敢轻举妄动了。”
那么,什么样的人和车会受到盘查呢?“五类人、六类车和七类物品,必查。”王聪说,比如穿着打扮与本人气质、季节或所处环境明显不符的,“一名男子如果背一只女包,就必须问问。”车辆里面,未挂车牌或者车牌模糊的、两名成年男子合骑一辆助动车的,还有那些长时间停留在金融网点、便利店等易发案部位而且不熄火的车辆,都是必须盘查的对象。
“刚才这名男子因为穿了一双球鞋,所以我们例行问一下。”王聪透露,很多两抢嫌疑人为了方便逃跑,都穿球鞋或运动鞋。
01:37
半夜休息
微波炉热夜宵吃
设卡15分钟,王聪和同事发动摩托,开始亮灯巡逻。巡逻至长寿路武宁南路,大约又是15分钟过去了,他和同事再次下车设卡。“15分钟巡逻、15分钟设卡,有110就接110出警,这就是我们每天晚上反反复复要做的。”
王聪告诉记者,长寿路武宁南路毗邻一家夜总会,又与外区交界,治安情况相对复杂,这个路口是他在凌晨时段首选设卡点,“这里红绿灯时间较长,借助车辆静止等待绿灯,可以仔细观察车内情况。”
时间在盘查、巡逻中慢慢过去,街头人和车越来越少。这段时间里,王聪和同事们几乎一刻未停。看看零时过后的一段工作记录:
0:14,余姚路延平路一辆车违规逆行,比较可疑,追了两个路口拦下盘查;0:21,武宁路余姚路设卡;0:30,接到110报警,康定路武宁路两车事故,前往处置;0:57,接到110报警,昌平路施工噪声扰民,前往处置;1:17,110报警,居民区发生男女情感纠纷,前往处置……
虽是驾着摩托车来往,但在闷热的夏夜里,体力消耗还是很大。1时37分,处理完一单110警情,总算可以休息一下。按照规定,1时30分到2时15分是就餐时间,王聪和同事回到派出所,他从冰箱里拿出一个饭盒,放进微波炉,那是妻子为他准备的夜宵。
取下头上的钢盔,头发像被水洗过一样贴在头皮上。王聪站在空调下“享受”了一会,接着坐下来开始狼吞虎咽。一边吃,一边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浏览一下当天的警情。“多了解一下最近发生的案子,我们在盘问时可以多留意一下。”
一旁的巡警队警长杨进林告诉记者,王聪记性很好,而且是个有心人。“7月份区里曾经发生过一起尾随女性的抢劫案,因为是别的巡区发生的,我当时只是巡前训示讲了一下,没想到王聪记得很牢。巧的是,当天晚上他看到一个男人跟着一名女青年,上前一盘问,发现对方随身带了一把刀,带回来一查,竟然就是要抓的嫌疑人。”
02:13
短兵相接
扑上前抓住窃贼
2时07分,刚把最后一口饭咽下,视频监控室里突然传来警情:康定路余姚路上有人正在撬窃停放在路边的助动车!
王聪像弹簧一样跳了起来,戴上头盔就跑下楼去了,记者赶忙也冲下楼上车。事发地离派出所不远,2时13分,当记者的车赶到时,正好看到“短兵相接”的一幕:两名男子,一个跨一辆没有发动的助动车,车速很慢地往前挪,另一个骑着一辆发动的助动车在后面推。后面的男子发现警灯闪烁,一愣之下,立刻“呜”的一声加速发动车辆,车子一仰头窜了出去,想要逃离现场。
说时迟那时快,王聪和同事乔兵两辆摩托车车身一横,一个合围,挡住了对方的去路。那男子连忙调转车把手,结果车速太快,翻倒在地。王聪、乔兵与增援民警扑上前去,联手将其擒获。另一边,那个跨在开不动的助动车上的男子像是看呆了,双手高举,被警方控制。
将嫌疑人移送派出所后,王聪和同事们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轨道上,设卡、巡逻、110接处警……凌晨4时过后,街头显得愈发宁静,疲倦一次次向记者袭来,脚也有点发软,但王聪和同事们却丝毫不受影响,依然保持着和上半夜一样的状态。
“我们的生物钟已经被彻底颠倒了。其实也累,工作时不觉得,每天早上下班的时候,人都是飘的。”王聪告诉记者,他和乔兵都已经50岁出头,体力大不如前,从1992年当巡警,已经快20个年头了。不过人虽然累,却没有职业疲倦。“我们两个都觉得,工作虽然枯燥机械,但很充实,因为社会需要我们。”
清晨6时37分,最后一次车巡之后,王聪回到派出所,把当晚的工作情况一条条录入电脑。听警长杨进林对当天辖区的夜巡情况作了总结后,整理完装备、换好衣服的他,终于可以下班了。此时,已经是上午7时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