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衣警察带着记者巡逻。
日前,在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联合举办的“青年记者进警营·携手共建平安城”主题活动中,记者穿上公民警校学员的制服,与松江公安分局刑侦支队街面犯罪侦查队队长费海东结对当了半天“临时警察”。
街上:便衣警察街面锁定嫌疑人
费海东告诉记者,街面犯罪侦查警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便衣警察,他们既要负责街面巡视打击违法犯罪个体,也要分析案件,理出线索一网打尽犯罪团伙。由于犯罪分子日益狡猾,这就使得费海东和他的队员们必须练就一双鹰一样的眼睛,时刻盯住狡猾的“狐狸”。
9月1日下午,最近破获多起要案的费海东队长在松江分局接待了进警营学习的《青年报》记者,这名松江“名捕”一头清爽短发,外加微胖的圆脸,看上去还有点羞涩,与电视剧中警察队长轮廓分明的冰冷形象完全不着边际。“要是被人一看就知道是警察,或是特别显眼,那我们这便衣可做不下去了。”费海东笑着说。
据介绍,松江区区域广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大量导入,社会治安不断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做了多年民警的费海东近年来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为了不让市民利益受到侵害,街面侦查警察们日日夜夜隐藏在人群中,酷暑寒冬始终坚守在松江街头,每天要步行数十公里,寻找跟踪目标,天天与嫌犯“暗战”。
下午3时,记者跟随费海东走上街头巡逻。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至少有两名盗窃嫌疑人被纳入他的跟踪视野。接下来的几天,这些可疑人员一举一动,都将被重点“关注”。4名便衣警察正分头巡逻,他们互相照应,不时盯上一些神态、举止慌张的行人,从各角度仔细观察可疑人的一举一动。
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如何能迅速锁定目标呢?“通常情况下,人们逛街时都对着店铺,不太会看“下三路”,但扒窃人员只会关注行人的背包和口袋,一般都低着头左顾右盼,从这一点上可以简单地判断对方是不是扒手。”费海东说,在每天的人流高峰期,一些重要街道、商场和公交车是他们最关注的地方。
兼职程序员民警自己编程分析案情
下午5时,费海东带记者回到松江刑侦支队分析案情。由于进行街面犯罪的往往是有组织的犯罪团伙,为了把他们一网打尽,所以民警在巡逻跟踪之余必须总结分析案情,抓到关键线索,确定嫌犯位置。
“有时候我和同事们忙活了半天,最后发现跟踪的竟然是同一个嫌犯,这就让我觉得必须信息共享,才能避免重复劳动做无用功。”费海东经过长期工作的摸索,在摸爬滚打中自主开发了一套案件线索录入、共享软件,通过对于曾经的案件、正在进行中的案件及还未办理的案件进行整理、对比。记者看到,案件平台主页就像互联网页一样,可以分门别类的点击进入盗“三车”、街面“两抢”、偷车、偷油等案件都被归纳入库。费海东与同事们每天都会根据110报警将最新的案件、报案登记在这个平台上,在案件有了进展与突破后他们会将案件经过、案件发生地图、作案人员视频截图、作案人员信息、经过一一详细地记录,费队长介绍说“在事件结束后,只要打开这个案件库就是一个案件总结。通过梳理这样一个案件库,我们也是对案件的一次重新回顾,有时在办理最新案件时遇到瓶颈,我们也会看看以往的成功案件寻找思路。”
松江街面侦查队队员们每周都会在费海东那10平米左右的小办公室内召开会议,利用投影仪放出平台内所有队员分析一周内的案件,共同讨论一些破案突破口、难点。在通过对比各个案件,他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案件中存在着关联。费队长说“自从运用了这个平台后,他们办案的效率调高了很多,比单纯的文件共享更清晰。”在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下,对于案件梳理、突破有着明显的帮助。
记者了解到,通过这个案件分析平台,最近费海东与队员们成功侦破了一个盗、收、销柴油的“一条龙”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查获案件150余起,查获一个低价揽客的“地下”油库,缴获近10吨来路不明的柴油。
深入基层制定学号自行车防盗
正值开学季,记者跟随警队在大学城学生街上巡逻时,一辆辆印有编号的自行车引起了记者的兴趣,据警方介绍,车身上的编号正是学生的学号,通过这动静不大的举措,警方成功探索了“人车绑定”的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了学生自行车被窃发案的大幅下降,而“学号自行车”这一灵感也正是警方在走访学生过程中获取的。事实上,社会管理工作不断需要群众的智慧、社会的支持,今年以来,松江警方进一步明确季节性重点、区域性重点,紧扣区南北工业、农业、旅游业布局不同以及治安实际情况各异的特点,围绕夏季治安突出问题走家串户发动宣传,共同维护了夏季治安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