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喜庆的爆竹声,泵车于12月28日6∶41将最后一筒混凝土准确浇注到位。建设者连续奋战一昼夜后的欢欣雀跃,宣告将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成鼎立之势的上海中心大厦已提前一个月完成地下主体结构的浇注任务。城投公司总经理、“上海中心”建设公司董事长孔庆伟说:“与19个月前的主楼大底板施工相比,此次裙房地下结构的浇注面积要更大,单当天浇注完成的最后一块大底板用去的混凝土量就达5600立方米,而且这一五层结构地下室项目的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非常之大,稍一不慎就会损伤到近旁主楼的建设质量。”
看得见的建筑高度。建设中的上海中心大厦总高度632米,建成后将超过高420.5米的金茂大厦和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新地标。经过建设者的连续奋战,上海中心大厦主楼核心筒的高度已突破228米,开始向48层以上高度攀升;主楼外围钢结构的施工也已达到36层,高度接近170米。从外滩看陆家嘴,上海中心大厦正以每7天一层的速度悄然拔起,日夜长高。
看不见的地下深度。与此同时,在人们看不见的地下,以自上而下逆作法施工的裙房地下室也在同步展开。随着12月28日上午的大底板浇注结束,表明已提前一个月实现地下结构收官的预定目标。这一提前完成的地下主体结构工程,还是迄今为止上海开挖面积最大(2.2万平方米,相当于3.2个足球场)、开挖深度最深(最深29.3米)、挖土方量最大(60多万立方米)的超高层建筑裙房地下室工程。
据“上海中心”建设公司总经理顾建平介绍,之所以采用自上而下的逆作法施工,主要是考虑到工地身处陆家嘴成熟商务地区,周围高楼林立,为保护周边环境,摈弃了直接开挖到底、再自下而上施工的传统深基坑作业法。这一创新之举无疑为城市建设树立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
看不见的绿色高度。作为世界未来超高层建筑的代表,上海中心大厦从筹建初期起就以打造“目前世界上最高绿色建筑”
的理念,不单纯追求建筑的高度,而是抱着“为国际建筑业设置一个绿色标杆”的志向,在节能、绿色、环保上下功夫。早在设计之初,“上海中心”就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采用多项尖端绿色建筑技术,力争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实现高效率的资源利用,以最低限度的环境影响实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区域城市环境、营造健康室内环境的建筑目标。比如“上海中心”缓慢螺旋型上升的外形设计,使其与同样体量的矩形建筑相比所受风阻减少24%,从而节省了大约4亿元人民币的建筑造价。又如“上海中心”75%的建筑材料在800公里范围内采购,减少了运输产生的能耗和污染。再如“上海中心”采用的超深大尺寸钻孔灌注桩工艺,避免了常规钢管桩基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土体挤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有效降低了噪声和废气等污染物排放。
看不见的智慧高度。上海中心大厦是世界上首次在软土地基上建造重达85万吨的单体建筑,也是世界上首次在超高层安装14万平方米双层幕墙的建筑。面对庞大复杂的设计、前所未有的施工难度和紧张的工程进度要求,上海中心大厦选择用“智慧”来建造。已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工程信息化示范工程的“上海中心”,在国内房地产行业中率先引入并全程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管理方式,打破建筑设计、建造、施工和运营之间的传统隔阂,用一个计算机平台整合不同的软件,让不同的团队可以共同工作。通过三维可视化沟通,“上海中心”建设公司既加强了整支团队对成本、进度计划及质量的直观控制管理,又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差错率、减少现场返工,节约了投资。总工程师葛清说:“上海中心大厦是一个特大型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都非常复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把项目做得更加完美,我们选择了BIM这个现代化手段,把各个工种、各个阶段不同的工作整合在一个信息平台上来共同完成。既提高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又减少了整个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他说,仅以17万平方米的5层地下室为例,建筑和结构扩初设计上千张图纸中只出现了7个碰撞点,并在施工图阶段全部消灭,“与普通工程的管理模式相比,通过BIM在本项目中的应用,预计能节约投资至少超过1个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