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沥沥的春雨,在申城已经下了半月有余,是否给市区排水系统造成压力?
面对记者的提问,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杰回答说:“这雨下得小而平均,是排水人不怕的降雨。其实排水最怕‘四碰头’,即台风、暴雨、高潮位和上游洪水一起来。”他说,像上海去年8月12日的大暴雨,1小时内降雨量超过80毫米,上海仍基本做到了无大面积积水。
面对暴雨来袭的这份从容,与苏州河治理和排水设施的有效建设、管理密不可分。
截断排水污染之害 为消除黑臭打基础
苏州河不仅是条河道,还是城市的排水通道。以前,中心城区的污水和雨水基本上是直排苏州河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经过处理。100多年前还曾是清洌得可酿啤酒的河水,长期身负城市排污的管道功能,怎会不发黑、变臭?而台风暴雨后第二天,总有地势低洼的棚户区居民家中进水、市领导冒雨涉水实地探访解决的新闻图片见诸报端。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把苏州河治理好”的重大决策,在全国首个引入世界银行贷款,开展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1988年8月25日,被喻为“生命工程”的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开工兴建,把苏州河沿线泵站的污水截流到干线,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长江。1993年12月,合流一期主体工程通水,为改善苏州河及黄浦江下游水质奠定了基础。合流污水一期工程建成后,大部分直排苏州河的污水被截流。
为了巩固苏州河的治理效果,接着又利用亚行贷款,开展苏州河治理工程,对支流污水进行截流。1996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成立,并确立了2000年基本消除苏州河干流水体黑臭,2010年恢复苏州河水系生态系统的目标。1998年,上海开始全面整治苏州河的环境,实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工程目前已经进行到第三期。这些看不见的工程,为苏州河水变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生物部队”凸显威力 污水处理后“变”清水
处理污水,靠“变身”和“瘦身”。在上海城区的地下,密布着一张巨大的排污网,管道总长度加起来超过9000公里,接近四分之一赤道那么长。每条马路下面,都有毛细血管一样的管道,连通到民宅、厂房和大楼,用隔栅过滤掉固体垃圾,把收集来的污水输送到干管,由泵站使力送进“肾脏”——大型污水处理厂。等到最终把水排入长江的时候,水质已优于二级排放标准。
曾有小学生参观位于杨浦的上海排水公司东区污水处理厂,面对一杯处理过的污水和一杯自来水,单凭肉眼已难以分辨,因为看上去都是清水,只是处理过的污水有点气味。
那么,污水在处理厂里,经历了哪些“蜕变”?“主要是利用生物处理,”姚杰解释说,“根据检测指标,给污水充氧,培养水中的微生物菌。”“身负重任”的各菌种有不同的主攻对象,有的专“吃”硝酸盐,释放出氮气;有的专“吃”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在氧气的助威下,这支“生物部队”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使黑臭的污水逐渐变清。处理中产生的污泥,原来靠脱水填埋,但是要消耗土地资源。
为了实现污泥的无害化乃至变废为宝,上海市城市排水公司正在建设国内最大的污泥干化焚烧工程。这是由世界银行提供贷款的上海市城市环境项目APL二期项目,概算总投资约9.3亿元,采用“干化+焚烧”处理工艺,焚烧后污泥体积缩减为原来的10%以下。同时,焚烧产生的热量还能用于湿污泥的干化,实现污泥沼气的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竹园污泥处理工程计划在2014年建成,焚烧灰渣有望实现低能耗的资源化利用,例如用作制造水泥的原料等。
遇到暴雨“整存零取” 雨天先蓄存晴天再排放
对于雨水排放的调节和处理,又是另一种方法:“整存零取”。下雨天,苏州河的水容易变脏。初期的雨水冲刷马路后流进管道,明显比下了一段时间的雨水脏。
上海多年来加大投入,大力改善城市的排水能力。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排水公司管理的泵站防汛排水能力达到每秒钟1909立方米,相当于在1秒钟多一点的时间内,把一个高50米、宽25米、深2米的标准游泳池里的水排得一滴不剩。
但是,遇到台风暴雨时,还是有些勉为其难。所以,雨天时泵站开足马力排水,晴天时也不闲着。第一座大型调蓄池于2006年建成,上海共在苏州河沿线建了6个调蓄池,下雨时将初期比较脏的雨水存起来,晴天时继续把雨水通过管道排到处理厂。这样,苏州河水在雨天的污染情况得以改善。
从国外的情况看,像塞纳河、泰晤士河等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使河水变清需要较长的过程。上海多管齐下,已使苏州河基本消除了黑臭,“达标”时间快于那两条著名的河流。目前,上海基本做到了中心城区对苏州河主河道污染的“零排放”。
|